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生活 » 美麗趨勢 » 個人五招‭ ‬對抗致胖環境

個人五招‭ ‬對抗致胖環境

作者:謝明玲‭ ‬ 出處:天下雜誌442期

充滿不利因素的環境,是不是就注定被肥胖糾纏?在環境改變前,你可以先變。拒絕肥胖上身,關鍵在不該有「減肥」這回事。

54歲的前台北教育大學校長莊淇銘25年來,體重都維持在64公斤,上下增減不會超過1公斤。

莊淇銘的秘訣很簡單,如果1個人需要及能夠消耗掉的熱量等於1,就是「1減1等於0」──維持一進一出的熱量平衡,而不是1.5減1.5等於0(多攝取50%,再拚命想辦法消耗掉那多餘的50%)。

因此,莊淇銘認為,「減肥」二字,本就不應該存在。若不想再花費心力減肥,就不要過量地「撿垃圾」,在身體裡儲存不必要的熱量。

這哲學看來簡單、基本,實則需要對身處險惡的「致胖環境」有高度自覺,有意識地調整生活。

環境不變,自己先變

「不要等環境改變,」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黃麗卿說,「個人在所處環境裡,一定要找尋自己最適合的體重維持方式,融入生活。」

特別是,現代人常有減肥的心,卻沒有實際的知識與行動。黃麗卿觀察,減重門診中,8成的人停留在思考前期與思考期,進入少許改變的人只有10%到15%,能進入行動期的人就更少了。「最主要是人們對於體重還有健康飲食的知覺還不夠強烈,」她說。


了解放進口中的食物

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就感嘆,整體環境對營養、飲食的基本教育不夠,小朋友沒有機會從小就接觸食物、了解食物,常常只看到一份份烹煮好的菜餚,更別談食物的分類,或了解食物的營養。

「連挑選食物概念的都沒有,點菜就先點好吃的,沒想到搭配的問題,」趙強說,現代社會缺乏對食物的基礎知識及均衡飲食的習慣,只習慣性的辨認「天使」或「惡魔」食物──哪些東西絕對不能碰,或這食物好,就多吃點。飲食只有好壞觀念,沒有均衡觀念。
如果對食物的應吃份數、提供的營養多用心了解,在生活中落實體重控制,就會容易得多。
檢視自己的生活,調整飲食方式
從工作型態、可能的活動空間和時間、入口的食物等,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
例如,和莊淇銘一天只吃兩餐不同,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黃麗卿一天吃四餐。她一定吃早餐,好開始一天的工作,但因為同為醫生的先生下班往往九點半、十‭ ‬點了,她為了和家人一起用餐,往往晚上還會多吃第四餐。她清楚自己每天所需熱量約在一千四到一千五百大卡,平均除以四,每餐的量就要減少。
「並不是三餐、兩餐的問題,而是總體熱量的問題,」黃麗卿說,「要做個人自我環境最好的選擇。」

你不是沒有選擇

專家們也提醒,儘管環境難以改變,消費者還是要懂得要求。在危險的致胖環境中,其實消費者不是沒有選擇的。
趙強現在也會鼓勵病人去要求廠商。如買便當時,菜不要放在飯上,或不一定要加那一匙滷最後,要保持正向的心態,了解,信任,並享受自己生活的方式。
黃麗卿表示,和參加被動式的減重,如規劃好的低卡組合餐或代餐相比,主動規劃、創造自己生活中能執行的方式,對體重控制更加分。
這樣的主動性能帶來正向思考,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有益的事,而更能堅持有效,例如自己不是在挨餓,而是在尋找恰當、對自己不會造成負擔的飲食;或者運動不是在受苦,而是步往身心輕盈的過程。她鼓勵在體重控制時,可以多去尋找這方面的激勵與改變。

延伸閱讀:
哪種運動減肥無效?

冬天越吃越多?脂肪吃的少,不如吃的巧

老祖先智慧!不復胖達人教你3大瘦身祕方

兩波寒流,冷到跨年夜!對抗寒冷6撇步

百歲中醫的「科學養生」經:過年打牌,活化腦力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