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生活 » 美麗趨勢 » 改變時尚的觀念:假睫毛

改變時尚的觀念:假睫毛

作者:哈莉特•沃斯利

要是沒有假睫毛,風情萬種的新娘和紅毯上的美女該怎麼辦?首批假睫毛是1916年美國導演葛瑞菲斯(D. W. Griffith,1875─1948)為他的女主角希娜歐文(Seena Owen)所製作。

他希望她的睫毛能長到一眨眼就刷到臉頰的地步 。葛瑞菲斯請假髮技師把交織在一起的人髮貼在一小片紗布上,然後黏上她的眼皮,效果絕佳。

不過一直要等到幾十年之後,假睫毛才開始在大街小巷中流行起來。1950年代假睫毛之風方興未艾,60年代更成為時尚的必需品。當時的唇膏流行淡色,意,即臉部的焦點就在於一雙兒童般的大眼睛。以流浪兒風貌走紅的模特兒崔姬(Twiggy)經常在眼睛上或下方戴著假睫毛,有時則只貼在下睫毛上,紅極一時的模特兒珍.詩林普頓(Jean Shrimpton)和女星瑪麗安‧費思富爾(Marianne Faithfull)、蘇菲亞羅蘭,和伊麗莎白.泰勒也全都以她們濃密的睫毛名聞遐邇,歌星達斯汀.史普林菲德(Dusty Springfield)則以其「熊貓眼」的裝扮馳名。

1960年代的假睫毛是用鬃毛狀的塑膠製作:持久力有限,也容易掉落。不過2000年代來了救兵,日本人發明了可以一根一根貼在真睫毛上的自然假睫毛,就像眼睛自然的毛髮延伸,可戴用兩個月之久。如今假睫毛就如耳環和唇膏一樣普遍。植村秀曾和荷蘭設計師維克多&羅爾夫(Viktor & Rolf)製作出紙夾式的假睫毛,2009年英國流行歌壇嗆女生(Girls Aloud)合唱團也與愛潞兒(Eylure)品牌合作推出專屬假睫毛,賣弄風情再輕鬆不過。


青少年時尚 TEENAGE FASHION




世上從沒有少過青少年,然而一直到最近,他們才被獨立看待,而不是當成比較年長的兒童,或者比較年少的成人。在兩次大戰之間,這些年輕人有了他們自己的時尚和趨勢,但一直要到1950年代,青少年才獲得力量,成為獨特的群體。

二次大戰後的時期是英國以及,尤其是美國,繁榮發展的時期。富裕為一般的家庭帶來了新自由,青少年自不例外。他們既有消費能力,也有閒暇的時間──廣告商自然不會錯過這樣精彩的組合。他們成了獨特的群體,有自己的打扮、態度,和風格。青少年渴望把錢花在衣著、唱片,和其他消費品上,他們以搖滾樂──也就是家長稱之為 「撒旦的音樂」,作為界定自己的音樂。他們在汽水店(在美國)和冰淇淋店(英國)中閒蕩,騎著機車,或者開著敞篷跑車四處走動,參加大大小小各式舞會,和他們父母親的打扮截然不同。

美國的流行風格透過電視、電影,和音樂向歐洲青少年強力放送。詹姆斯狄恩是叛逆典範,保羅紐曼和馬龍白蘭度也是崇拜的偶像;瑪麗蓮夢露、桃樂絲黛和伊麗莎白泰勒則是這些女孩仿效的對象;艾維斯普里斯萊、搖滾歌手比爾.哈利(Bill Haley)和傑瑞路易斯(Jerry Lee Lewis)則推出了青少年喜愛的搖滾唱片。

女孩子不再想作和母親一樣整潔套裝的打扮,她們要寬鬆,較休閒自在的裝束,能夠強調她們的青春和獨立。她們穿著圓裙,搭配寬皮帶,再加上白襯衫、套頭或是開襟毛衣;或者她們穿著印有花朵圖案的連身圓裙,頸上繫著絲巾。套頭衫、牛仔褲,和七分褲的打扮讓她們顯得更隨興。好萊塢影星也啟發了這種少女風格,用緊身套頭衫罩住呼之欲出的胸部。

1960年代,青少年和年輕人的市場引領了主流時尚。年輕人想要穿過即丟的衣服,可以隨著時尚潮流的起落時時更換;唱片公司、時裝品牌,和一般商店也開始雇用年輕人,或者由年輕人自行經營。在十年之內,代溝急遽地擴大。

如今青少年已經自成一個社會群體,他們的影響力和消費力只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增加。



本文出自《改變時尚的100個觀念 》臉譜出版

【想看更多到讀冊】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