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娛樂 » 星聞直擊 » 真愛是且行且珍惜

真愛是且行且珍惜

文 / 吳淡如


人生啊,並不是短跑,是馬拉松,是「死而後已」的路,沒有確定的公里數。

 

某場喜宴中,我坐在一對婆媳旁邊。

 

這一對婆媳,氣質非常好。

 

婆婆和我聊起天,她擁有一家醫院,生的兒子女兒全是醫生,娶的和嫁的也都是醫生。

 

即使到了健保時代,臺灣最難考的也還是醫學系,他們家真是優秀得讓人瞠目結舌。

 

婆婆指著媳婦說:「她了不起,生了孩子之後,放棄醫生的工作教養小孩。我的孫兒也很聰明,二歲就開始讀書識字,四歲半進小學,八歲小學快畢業了……雖然年紀最小,都考全班第一名。」

 

真的……優秀得讓人嘆為觀止了。

 

聽到這麼厲害的案例,家裡有學齡子女的母親,應該都會捏一把冷汗,自慚起來。我當然也不例外。

 

想想我們家那個念幼稚園大班的小孩,我們真的在智力發展上差很遠。不久前,老師還問我們:這孩子因為早產,所以不得已被往上一個學年提的(也就是本來要上小班,結果一去就包著尿布上中班)。要不要特別申請一下,讓她留級一年,以免以後念小學趕不上大家?

 

我們兩個人完全沒討論就異口同聲(還真很少這麼意見完全相同過),就讓她將就跟著念上去吧,就算最後一名也沒關係。因為她的同學如果都直升小學了,而她留在大班,她的心靈一定會受傷。

 

她很喜歡她的同學,這最重要。

她是個開心的孩子,從小沒有被阻攔過表現自己;她也是個講理而不暴衝的孩子,我認為那是因為家裡從小沒有人用「罵」的方式嚇阻她。

 

雖然,她到現在恐怕連一到一百都沒有辦法一個人清楚數完。

 

像我這種從小自以為聰明,求學時只要「有努力就會通過考試」的人,「小」的時候,也曾經幻想著是不是會生出天才。

 

結果,經過了懷孕中期後各種併發症發作,早產了兩個月的孩子以及我,都在醫生妙手回春下才活過來,我每天祈禱的內容越來越「卑微」。人家是從「只要孩子健康就好」為基本願望,我是「只要孩子能活下來」就好。

 

上帝真的聽見了我一千萬次的呼喚。所以,她出生後兩天,開始會動了;通過層層生死關卡與檢驗,她變成一個活潑健康的小女孩。

 

由於早產兒的腦部中重度出血,當時腦神經醫師一直擔心的腦性痲痺和運動神經元受傷,後來,都消失了。

 

這是我當時寧可賠上自己一條命也想要換到的,她的健康。

 

她若考最後一名,我當然也可以接受。

 

我明白,我不可以貪心。我的承諾是,要讓她變成一個有生存能力的孩子,能讓自己活得開心的孩子。

 

當她變成一個情緒平和,沒有智能障礙,也很愛笑的小孩時,我已經覺得自己中了十億樂透彩。

 

我和她,我們這撿回來的小命,不活得充實快樂點,那就太對不起上帝了。

 

我相信的是,一個快樂的人,才能夠帶給別人幸福,且不要太早戴上什麼「做大事做大官」的大帽子吧。

 

常常看著孩子身邊的父母緊張兮兮地買《我是這樣把孩子送上X大》之類的書來讀,一直想著如何改進教養方式讓孩子更能發揮「潛能」,我這個媽媽顯得「格局」與「遠見」都不夠。

 

我只有三個原則:

一、觀察,陪伴,不要為她決定太多事情。

二、不要讓比較心影響我和她的感情。

三、 不要把我自己沒完成的夢想全部丟到她肩膀上。自己的夢想自己實現!(說真的,我好想對那些過度嚴苛控管、望子成龍的人說:喂,你自己先飛上天當一條龍嘛,好歹要來個上行下效!)

 

對於人家的孩子是天才,一跳再跳、一直跳級這件事,我雖然讚嘆(不想當酸民),並沒有企圖追隨的心理。

 

我不喜歡各種「跳級」,因為我在江湖中打滾多年,心裡明白:人是最需要同齡朋友的。獨生子女更是需要同伴陪伴。爸媽再好玩,你還是會發現,有小孩一起玩,她的表情和心情不一樣。雖然小小孩可能十分鐘會互相推打一下,會搶東西,但是他們還是會玩在一起。

 

我們不都是這樣長大的嗎?能跟同學玩是多麼高興的事啊。為什麼長大之後就忘了當時心情?

 

對於那些自認為很優秀,不相信學校教育,辭了職回家當全科老師教自己孩子的,我也實在不相信孩子會真正「各方面發展良好」。

 

我有一位十五歲就上大學的朋友,他說,當人家都在談戀愛,而他卻被當成愣愣的小書呆,還真是不太好受。另一個女生,因為跳級比同學小上兩歲,她的確是個天資聰穎的人,也生了天資聰穎的孩子;但當了媽媽後,她發誓絕對不要小孩跳級。以前年紀小,為了企圖融入大家,她變成一心想要討好大家的人,不斷掩飾自己真正的感覺與想法。在中年之後,尋尋覓覓才找到自己。

 

人生到了下半場的我,回頭看看最前頭的那四分之一場:我也是一路在學習路上微笑順風而行的人哪,當時的我可以說是會考試到「太喜歡考試」的地步。我還曾經「很不經意打開成績通知單,竟然發現我考了北一女模擬考全校第一名」呢。同時,我也從來沒有犧牲睡眠讀過書。

 

我自以為聰明。

 

可是,又如何?後來入了社會,打擊很深;談不好戀愛,內傷也深;學習智商和情緒智商還真是兩回事。

 

因為自己各式各樣的反應錯誤,吃的苦頭只有自己算得清楚。我終於發現自己最大的競爭者與絆腳石,不是別人,而是我自己。

 

獲取文憑的智商和在社會上好好活出自己的智商,交集很有限。

 

人生啊,並不是短跑,是馬拉松,是「死而後已」的路,沒有確定的公里

數。                

 

先跑,跳著跑不會贏。

 

贏了別人的也沒能真正贏多少?所謂優秀就只是比跟你同一個田徑場的人快嗎?我們的一生肯定不只是在與他人的比賽。

 

這也是我人到中年比較看得懂的事情:珍惜能夠互看、互相微笑的時間,而不是一直提醒著「嘿,遠方有什麼,我們趕快追過去,快,快,快!」

 

我們的人生最珍貴的片段都存在於細微的感觸裡。所謂的記憶是感受,所謂的經驗是領悟,所謂的幸福不是飛奔疾馳把別人拋到腦後的成就。細嚼慢嚥與匆忙吞下,吸收的,每個人的心中自有最適合他生存的節奏,那不是除了自己以外的人可以決定的。

 

我只願「且行且珍惜」,讓我的手心,真的能感覺孩子的溫度,我要不急不徐,這樣微笑陪伴著。

 

 

本文出自《從此,不再勉強自己》時報出版

 

 

【想看更多到博客來】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