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娛樂 » 星聞直擊 » 每個人的快樂都差不多,是悲傷讓你獨一無二。

每個人的快樂都差不多,是悲傷讓你獨一無二。

有個朋友在臉書上發了文,要大家別再叫他加油,別再叫他不要想太多,他就是沒有辦法面對現在的自己,而他最不需要的,就是勵志的話。

 

臉書電腦版若是不到個預設的篇幅,貼出來的文,字就會是大顆的。所以我看到這篇的時候,真的就是斗大的字,排列在那,而我,彷彿正被文章的主人張牙舞爪的瞪視著。

 

底下留言一片沈默,完全不像前幾則貼文下方滿滿的加油打氣,取而代之的,就是(拍拍)或是(抱)。

 

當我們的生活已經毫無疑問的是在網路上,彼此喜怒哀樂的放送與接收,也早已經成為某種想像力的練習,我們看不到彼此當下的模樣,也聽不到語氣情緒,只能憑著每個人自身的經驗,去感覺對方的感覺。

 

雖然我們都不認為真的有人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感受,但我們卻都相信自己對別人的處境能感同身受。

 

「大家只是好意。」過了幾天,他的這則貼文又跳出來,因為有個傢伙冒著生命危險,寫下了這句話給他。

 

我盯著這句話,感覺比被版主那些張牙舞爪的大字瞪視著還讓人害怕。

 

好意,到底是什麼?小時候被教導「好意」是做人必備的道理,我們必須永遠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如果你不希望發生的事,發生在別人身上,你必須表現同情,表示遺憾,並且不要苛責。

 

聽起來好像也沒有什麼地方不對,可是,每個人對每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想法都一樣嗎?如果不是,你要怎麼確定對方希望你表現同情、遺憾、不要苛責呢?

 

《海邊的曼徹斯特 Manchester by the Sea》就是一部打破「感同身受」迷思的電影。劇中男主角像謎一樣的安靜與低調,編導很有心機的把大大的篇幅留在這個不太說話的男人身上,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跟著他去客戶們的家裡修水電、跟著他回家鄉處理緊急事件、跟著他和律師談判、和侄子相處、解決日常生活的矛盾…,我們跟著他做很多事,他太安靜了,即使說話,也說不出什麼內心感受,他也太憂鬱了,即使笑,也看不出任何的快樂。

 

我們實在無法從他的對白裡,看出半點曾經。

 

於是我們那自認能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的機制跑出來了,我們開始猜,就像在網路上看到別人放送的喜怒哀樂那樣,用自身的經驗,去替他的舉動找了個合我們自己理的解釋,也對他的曾經表現出深深的同情與遺憾。

 

如果他能看到留言,我想,應該會看到無數的「這不是你的錯」、「加油」、(拍拍)與(抱)吧。

 

 

 

 

好在是無法留言的,因為在警察局裡的那場戲,編導狠狠的打了這類人等一個大大的、火辣辣的巴掌。原來曾經犯過錯的男主角,就是深陷在這滿滿的「感同身受」的好意裡,幾乎溺死,於是他成了現在這模樣,一個安靜又壓抑的謎,並且無時無刻身處在恐懼中。

 

我不記得在哪裡看到過這樣的一句話,「每個人的快樂都差不多,是悲傷讓你獨一無二。」,我完全認同。而既然悲傷是那麼的因人而異,是不是根本不該在發現別人的悲傷時,急切地展現「感同身受」這種「好意」呢?

 

提醒自己,別再輕易地認為別人都可以從傷痛中走出,因為那是他的傷痛,不是我們的。也別輕易地定義別人的恐懼,就像是你的恐懼,誰也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因為你永遠是你,而我們永遠只是我們。

 

 

*延伸閱讀:

 

《海邊的曼徹斯特 Manchester by the Sea》是一部編導/演都有著超水準表現的電影,雖然是以悲傷為基底,可是行進的過程中,卻又處處讓人發笑,個人認為是喜劇與悲劇的完美結合。對於本片的所有創作者,能同時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節奏掌握的那麼剛好,深感佩服。

 

 

 

 

圖/本人提供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