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娛樂 » 星聞直擊 » 母女的相處模式或許有很多種樣子,但愛,是一樣的

母女的相處模式或許有很多種樣子,但愛,是一樣的

第五集《雙城故事》花了一集的篇幅帶觀眾穿越回到2008年,凸顯過去的種種造就了主角們的後來──不管是愛情,或是親情。也讓觀眾注意到,「母親」這個角色,對JO(曾珮瑜飾演)、對念念(陳怡蓉飾演)來說,都是改變她們至深、別具意義的存在。

 

而妳是否也因此有感而發地,在《雙城故事》裡,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如何為人父母、如何做人子女,如何與親人相處,其實是一門需要修一輩子的課題,隨著時間、隨著成長、隨著老化,都需要慢慢地調整成當下更適當的樣子。

 

 

有些母女的相處,像JO跟陳琇荷(楊麗音飾演),兩個人像是形狀太過相似的石頭,而正因為「太像了」,所以當強勢遇上強勢,不免總是激烈的碰撞,甚至因為太明白對方最致命的阿基里斯腱所在,所以她們在爭執的時候,總是不甘示弱,往最脆弱的地方攻擊。

 

可是,她們不愛對方嗎?其實儘管前幾集的JO提到母親的語氣都不免煩躁,但這是不是因為好強的她,不願意自己的茫然、無從,被母親發現而擔心?又或者,只是獨立、有主見的她,不願意順從母親期待的樣子生長,所以才選擇逃避母親的關心?

 

因為曾經的JO,也是個母親說什麼便是的女孩,所以她依循母親的話雙主修、選讀母親所希望她讀的科系,可是卻也在「運動」這件事情,讓觀眾看見了她的堅持。打著「為妳好」的旗幟,卻違反了孩子的意志,是否終究會把孩子越逼越遠?起碼目前的JO,越來越不知道如何與母親相處、溝通。因為她明白,她可以不要成為人人讚譽的盆景,只渴望由自己塑形自己的人生姿態。

 

 

但在第五集裡,當JO聽見了陳琇荷殷切的祈禱,當她瞬間明白了母親的傷痛、以及那些難以言喻的故事,才發現這些年來,母親壓抑的事情是如此的多,承受的重量是她想像不到的;而宛若也在那一刻,JO瞬間明白自己必須長大了──而長大,象徵著是不再依賴,是不能再任性,也是象徵必須斷了自己某份念想。

 

她們不愛對方嗎?儘管反對女兒去台灣,陳琇荷卻還是在女兒出國前為她辦了場PARTY、送她一份象徵著關懷的禮物,後來逼她回舊金山,或許也只是擔心女兒就這麼不回來了;而儘管後來是如此逃避、反彈母親,可是JO卻還是顧慮母親的心情,而默默扛下了很多事情沒說,包含思念、包含好奇,或許,還包含了心裡那一份對於「台灣」、對「根」的強烈羈絆。

 

還記得那場JO要搬離家的戲嗎?母親強忍著不捨,卻也明白在美國的「規矩」,孩子們都是18歲離家,去過著自己獨立的生活,可是她卻也擔憂、卻也不捨;而JO也明白、尊重華人父母那一份愛惜子女的心,所以她給母親一個「每週會回來陪妳吃飯」的承諾。

 

所以,她們不愛對方嗎?其實,有很多人都跟JO、跟陳琇荷一樣,女兒默默看著母親的身影,而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那個樣子,堅毅、獨立又強勢的兩人,必須重新磨合兩人溝通的方式。她們總是默默的做,卻她們其實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愛與關懷。

 

 

而有些母女的相處,其實是從「排斥」開始──沒有血緣關係的母親,或許曾讓念念質疑,自己真能夠成為「小文阿姨(嚴藝文飾演)的女兒」嗎?而儘管知道這樣的自己不理性,但是當小文聽著天明念出信上字句、明白念念對於舊金山的嚮往,有部分源於生母時,還是不免垂下頭來。她還是會忍不住的,偷偷吃起了「生母」的醋。

 

或許這代表著,她對念念的呵護是真的,那些比親生母親做到更多的細心照料,隨著時間、隨著那一場在2008年念念的疾病、隨著她向上天的祈求,證明了她對念念的是出自於真心的母愛。所以,她更渴望自己成為念念「真正的媽媽」。從排斥、到接納這條路,她們走了很多年,彼此慢慢地從客套、磨合到接納,走到後來的她們就像真的母女、與龍劭華飾演的父親也是名副其實的一家人,那超越血緣的情誼,令人動容。

 

只是,念念生母千惠(萬芳飾演)——血緣之親,還是在念念心裡留下了重要的位置,又或許留下的,是一份向世界探索的渴望,同時也是一種錯過、緣分已盡的遺憾。2008年的念念,聲聲「小文阿姨」,或許都是試圖捍衛生母在她心裡應有的位置,只是她也在重病的時候,在半夢半醒之間聽見「小文阿姨」的祈願後明白,原來她一直渴望的母愛,其實,一直都在自己身邊。

 

所以,或許可以說念念是幸運的吧!她擁有的兩個媽媽,都是對念念來說非常重要的「母親」,是無法比較的偉大。念念在第二集曾說,她快要比原本預設的15歲多活一倍了,如果不是因為這兩個母親,一個成為她心靈上的支柱、一個是無微不至的照料,也許,念念不會有機會獲得如此精彩的人生。

 

 

《雙城故事》第五集後半段那母親的祈禱,儘管宗教信仰不同、所求事情也不同,但在楊麗音與嚴藝文的詮釋之下,如此深刻、動容而具渲染力,而那強烈的撼動力,彷彿也同時喚醒了在孩提時代、那個需要照顧的我們。每一個「我」,都是母親從那樣的小小孩、經歷過許多次的難關與磨難,含辛茹苦地拉拔長大,才成就如今的自己。

 

 

因此,儘管每個人與母親的相處方式不同、表達愛及關懷的方式不同,但誠如美國詩人惠特曼所寫下的詩句──全世界的母親多麽地相像!他們的心始終一樣。


而作為孩子的我們,想必也是一樣的吧?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