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娛樂 » 星聞直擊 » 三個月亮

三個月亮

 文/王偉忠

中秋前夕,「寶島一村」在台北加演,中場休息看著中正紀念堂開闊天際線襯得月亮又亮又大,戲劇院裡正在演著一群大陸來台,想回家卻回不去的人的故事,另一端「寶島綜藝秀」卻演給專程來台灣看看玩玩的陸客,想起李白的詩「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亮底下也真沒有新鮮事。

記憶中,有三個月亮歷久彌新。

第一個是1988年北京的月,那天首度到北京,首度見到姥姥,整天情緒太激動,可能血壓高到頭有點昏,入住的台灣賓館有扇大窗,清楚看到月亮在天上。同一輪明月,這麼多年照著北京的姥姥、也照著台灣的媽媽,終於,他們又見著了。表妹問,外面的世界怎麼樣?我不假思索的說,外面的世界很精采、外面的世界很無奈,借用了齊秦的歌詞。

另一次,十七歲那年,參加救國團活動卻不知怎麼跑到大禹嶺由兩個老兵開的農場裡跟他們聊天。一個伯伯腳不方便,另一人照顧他,兩人從大陸跑到台灣高山上相依為命。伯伯說,每年中秋,另一個伯伯都要面向北方,對著月亮大聲喊「媽!」在我心裡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趙正平把這段故事拍成電視電影。

第三個,是我小時候的月亮。舅舅跟媽媽是一同長大的表兄妹,當年姥姥家在北京有幾棟房產,錢全放床底,舅舅只要缺錢就往床底撈。人說「好男不讀北方,好女不讀華光」,舅舅就是北方中學的學生,媽說他是「賊頭子」,一路鬧事。後來舅舅從軍,國共內戰失散了,從東北跑到台灣,按照爸爸的軍籍四大隊好不容易找到嘉義、找到村子。當時媽媽說她正蹲著洗衣服,聽到舅舅結巴的喊她「紹…紹琴」,頭還沒抬,已淚流滿面。

後來舅舅在嘉義蘭潭水源地當連長,中秋爸爸都開著大卡車載我們全家去找他,在軍營屋頂上賞月,舅舅的老兵同袍們真會燒菜,他們從河裡撈河蝦,裹上麵粉、炸得紅紅酥酥的,真好吃,尤其老兵燒菜都特別有滋味,媽說,是因為他們敢下料的緣故。

吃完飯,孩子們必定要戴著文旦帽鬥刀,還有八角盒裝的月餅可吃,打開繪有嫦娥奔月的盒蓋,裡面有花花綠綠的玻璃紙絲襯底,女孩立刻擺頭上當假髮、演公主。而玻璃紙包裝的月餅有大有小,我們搶著收藏上面寫著「伍仁」、「鳳梨」等字樣的彩色標籤,以奇怪口味為珍品。姊姊們則把玻璃紙一張張夾在書裡,嘩啦啦一翻,一大疊。紙盒還拆剪成紙牌,一盒月餅物盡其用,能吃又能玩。

現在的孩子應該沒人想玩玻璃絲假髮、收藏伍仁標籤,也找不到這麼有意思的月餅盒。而我在許多許多年之後,才體會月亮在老兵們心中代表的意義。

今年中秋難得天氣好,問孩子要不要賞月?小女兒說,月亮沒什麼好看的,她只想看韓國團體「少女時代」!體會了!體會了!今年中秋女兒不陪我,因為她也進入了她的"少女時代"!

 

 

本文出自今周刊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