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娛樂 » 星聞直擊 » 東區的秋天

東區的秋天

 文/王偉忠

週日起得晚,跟家人到東區巷子吃brunch。在這由市民、敦化、忠孝東路與216巷框出的區域,集合了潮服、潮吃與個性小店,餐廳也擠滿年輕人,很有日本原宿味道。結果鬆餅賣光,便改到SOGO吃另一家鬆餅名店,進店一看,客層全五十歲以上。看來消費者已經依年齡畫好地盤,各取所需。

70年代末在台北讀大學,東區商圈剛起,整體社會嚮往美國,年輕人喜歡到頂好商場的外銷成衣店買英文字T恤、雪白的假皮網球鞋,走美國風。我的第一件英文T年代早在東區之前,是駐紮嘉義的美國空軍離台前舉行車庫大拍賣時買的,美國T料子厚、又印了英文大字,很流行,小時候沒想過查字典,長大了也懶得查,等長袖磨損,截成短袖繼續穿,頗有日後流行的復古味。又過幾年,才知不求甚解的幫除蟲公司做了多年免費廣告。

後來,頂好的外銷成衣老闆賺了錢,自創品牌又進軍大陸,做得很不錯。但最近日本的Uniqlo來台,也走價廉物美路線,東區年輕人幾乎人手一號碼牌,按照時間才能獲准入內採購,勢必排擠到本土平價品牌。

流行就是這樣,年輕人會跟著趨勢走。從西區的西門町,移到東區的頂好、到統領,到信義計畫區,現在西門町又復興了,看整體潮流變化,品質確實向上提昇,走在東區,光線、街景搭上人物,氣氛已經不輸日本自由之丘的知性優雅。所謂「一代看吃、二代看穿、三代看文章」,吃好、穿美之後,文化呢?

上週參加遠見雜誌的「願景2030」籌備會,高希均教授說,論壇就像是一枚時空膠囊,二十年後、2030年時,可以打開來看看準不準。我擔任娛樂組的召集人,與李烈、郭守正、詹仁雄、導演林育賢以及藝術大學的賴祥蔚教授談未來的娛樂樣貌。

現代年輕人的收視習慣越來越片段,尤其2005年行動網路開始後,在電腦、手機、ipad上看十分鐘影音,就覺得看完了一整部電影,拿著遙控器不斷轉台,接收的都是破碎資訊,年輕一代習以為常。但在此同時,台灣的連續劇卻史無前例的達兩小時、甚至兩小時半,因為連續劇的主要收視觀眾較為年長,收視習慣早像東區地盤,各取所需了。

而臉書未來極有可能擁有我們的生命版權,不管是親人、友人、仇人,只要付一筆錢,就能取得我們在臉書上所有言論、去過的地方、朋友名單、曾經喜歡或討厭的事物,搞不好墓誌銘只是一串網址,人人都成了「楚門的世界」當中的楚門,還得付費才能參觀自己的記憶。

只是影音或網路不管多麼盛行,還是不能取代文字的魅力。就像在秋天的午後,看秋陽燦爛,路上行人顯得特別好看,這裡微風吹動女孩的髮絲、翻起桌上的書頁,那裡有一老人慢慢走過,總覺得有一首唐詩或宋詞能夠形容我眼前的世界,「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真是「詩」到用時方恨少啊!

本文出自今周刊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