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娛樂 » 星聞直擊 » 藝術市場的人生

藝術市場的人生


    從十月上旬Sothebys的拍賣宣誓藝術界一年兩次春秋戰果,2007年秋天這一戰正式開始。當代藝術跟拍賣會息息相關已經不再是個新聞了。十年前歐美的當代藝術就是這麼火起來的。然而這樣的生存模式複製在華人的領域裏,一樣熱鬧,但更顯複雜,因為藝術與商業的結合在中國才剛剛開始。在這以一步到位為榮耀的氣氛裏,藝術與拍賣行的對等關係成為必然的結果。於是一夕之間國內上百家的拍賣公司產生了,令人乍舌的成交金額也產生了,我相信真的是有那麼多人願意用很高的金額把畫買回家。透過拍賣會似乎是一件最容易凸顯自己財富的事,用金錢買文化是國內有錢人需要做的時尚事兒。

    藝術品是文化的一種呈現。當大量的金錢湧入藝術圈,我們真的看到一些金錢導向影響下的作品浮於臺面。藝術品開始靠錢說話,不理會錢的藝術品只能選擇沉默和邊緣。拍賣會挑起了這樣的熱潮,也引向了這樣的局面。有人說當代中國藝術泡沫化,我到很樂觀的不相信,因為我還是看到許多感人的作品,這些感人的作品決大都是在藝術家的作品價格未高漲前完成的,自古以來這似乎是命運的規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藝術家在富有之後雖然影響依舊,卻不再打動人了。

    在這資訊發達的年代裏,當代藝術已逐漸放在一個平臺。作品靠的是作品本身,不是作者的國籍。在這拍賣會興起的商業藝術狂熱時代,金額雖高,但大多是炒家。最後市場總會從瘋狂趨於冷靜,作品本身的力量絕對超過作者的知名度。隨著Sothebys拍賣的結束,緊接而來許多拍賣會將在這兩個月內發生。大多的拍賣會都到北京做預展,這是一個一窺當代藝術的途徑。只是這幾年我每回看預展都跟自己玩一個遊戲,流覽這些畫作時,我不看作者的名字也不看價錢,就順著自己的喜惡流覽一遍,然後閉上眼睛問自己記得哪個作品,哪個作品感動了我,然後再回到那個作品面前,看看作者是誰。往往那些作品的價格都被低估了,往往那些作者可能都已不在人世了。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