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娛樂 » 星聞直擊 » 音樂旅程,下一站?

音樂旅程,下一站?

 

    我挺喜歡坐地鐵的,每到一個城市,我總是迫不及待的想去坐它的地鐵。搭地鐵是認識一座城市最好的方法,因為在地鐵裏可以遇到較多的住在這個城市裏的人。我可以看著他們的穿著、閱讀的雜誌,來猜想著他們在這個城市裏的生活,在我心中描述出這個城市的模樣。如果能懂得當地的語言,那將更立體的認識這座城市。

    然而在我熟悉的城市,我反而較少搭公共交通工具,因為都是自己開著車。但這一年來,我做了一些調整,一方面響應環保,減少獨自開車,多搭公共交通工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這幾年常常思考著我所從事的音樂產業上的許多問題,苦思出路而不得其解。有一天我忽然想起,我所想要的答案應該從音樂消費物件的生活裏去探尋。只要時間允許,我就儘量多搭地鐵。

    在臺北的捷運和北京的地鐵裏,我看著許多人用自己的手機或mp3聽著音樂,在人群中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從這一點我深刻的理解到,聽音樂的人群始終沒有減少過,只是他們不再用CD了,而mp3裏的音樂已經越來越少是從CD裏面複製進來的,也許是從合法授權的網路上下載,但絕大部分都是從未授權的方式裏取得。其實我一點也不驚訝,也不憤怒,我知道愛音樂的人,他們是存在的,而且他們都是可愛的,因為他們都愛音樂。然而我們從事音樂的人,總是要從聽音樂的人群,他們的使用習慣以及他們的想法去思考。跟我有同樣想法的音樂人越來越多了,前不久我很喜歡的英國電子樂團radio head,他們已把他們的音樂從CD平臺上轉移到網站供人下載,費用由聽音樂的人決定。許多人都在觀察著這個方式的結果,我也不例外,我幾乎天天在網上搜著各方人士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以及他的進度。 

    前不久我看到了一篇說法,相當悲觀,因為在網上願意付費下載音樂的人,只占所有下載人數的五分之一,而五分之一付費的人有絕大部分只付給象徵性的金額,就收入的數字上來說,的確這是一件悲觀的事。然而我常這麼聯想,在錄音尚未發明前,音樂是怎麼傳遞的?似乎都是表演者現場表演,而聆聽者自行決定付費金額,那時候的音樂人是怎麼存活下來的?我們這一代人,從唱片輝煌的年代走來,的確對於這樣的音樂價值感到失落。然而連周傑倫都承認新專輯在實體CD銷量上不如從前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相信實體CD還是乘載音樂最主要的載體?

    最近接二連三莫文蔚宣佈她不再出版實體音樂了,戴佩妮也把她的新專輯放在網上,我看著越來越多的人把音樂傳遞的希望寄託在數位平臺上。我是個做事情比較小心的人,最近我也將我要發行的新人潘嘉麗的新專輯《在世界中心》,在內地不再發行CD到唱片行裏,她的CD專輯僅供欣賞她音樂才華的廠商BENQ,借由他們的通路把CD傳遞給喜歡音樂的人。在網上我開放著其他喜歡音樂的人試聽,至於非授權下載的部分,不在我考慮的範圍了。我只是想讓好音樂自由傳播出去,不設門檻,不預計收益,這樣音樂是否存活的下去?因為我覺得在這個新的世界裏,音樂的認同不等於CD的銷量,這樣的年代真的來了。潘嘉麗是我寄予厚望的新人,她擁有極優秀的表演天分和對音樂的狂熱,我這麼做並非拿她當實驗,如果她失敗了,也代表我失敗了。然而成功的標準又是什麼?我還是沒有答案。我只是在想,在這個年代裏,把一個有才華的音樂人、把一首真誠的好歌留下來,這將是我繼續努力的旅程。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