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娛樂 » 星聞直擊 » 在經濟低潮時復活的音樂

在經濟低潮時復活的音樂

    這幾年我和許多音樂從業者心中的疑問,從音樂消費者哪里去了,慢慢地改變。當我看到路上的行人、飛機上的乘客、開著車的男女都聽著音樂的時候,我告訴自己:聽音樂的人從未離開,離開的是自己的心情。

    從來過往音樂生意模式的改變,我們憑以為據的數字,誤導了我們。從前版稅與排行榜是成正比例的關係,然而現在排行榜介入種種人為關係更加華麗,但是銷售數位僅剩千分之一。曾經一首歌的流行可以在街頭隨處聽到,或在卡拉OK全體大歡唱來證實,此刻這樣的榮景也不在了。這幾年我與所有的音樂從業者都掉入了同樣的困惑之中,商業的結果迫使音樂產業越變越小,一度我們都為自己的存在感到懷疑,許多精打細算的投資者遇到音樂產業就立刻拉高了防火牆,但是這兩年我似乎嗅到轉機。說也奇怪,人的改變往往是一念之間,我忽然明白聽音樂的人並未減少,只是他們聽音樂的習慣大多數人從買CD轉變成聽MP3。音樂使用者習慣的改變,也影響了音樂流行的方法,大多數人帶著耳機在更自我的體內空間聆聽著音樂,這與以往播放音樂的聆聽模式,共同聽音樂的習慣,有很大的質與量的變化。似乎每一首歌與每一個人為一個單位,電臺與唱片公司習慣的大碟思維,似乎成了自說自話,而卡拉OK大齊唱的因素也被解構了。前不久臺灣有兩大歌手企圖以校園演唱會促使那些習慣聽MP3的學子們改買CD,均無功而反,這點又再次說明了,音樂消費者的決定權不是業者盜人耳目可完成的。這個世界並未因我們的著急而改變它的步伐,經濟衰退反而是一頭令人清醒的雨水,以最嚴峻的姿態刨掉各產業因貪婪而產生的泡沫,然而音樂產業早在78年前,老天爺就用數位模式做了一次天譴,原來我們也曾經是貪婪的一份子,隨著這78年的痛苦而產生的思考,我們學會相信,音樂也有供需的關係,那不是一個獨攬的平臺、虛華的排行榜或驕傲的通路可以決定的,最後關鍵還是在聽者與創作者之間的溝通。於是當我們以舊的習慣判斷一首歌流行與否已經不再準確了,多少人認同、感動才是重點詞,這個改變又讓我慢慢回到做音樂的樂趣,也許是這樣的態度轉變,我又開始務實地做著音樂,許多拐彎抹角修飾的說法,或這十幾年來累積的炒作模式,慢慢地從我的腦裏解構出來。一首歌的完成和一首歌的被接受,我也不再著急地拉出時間表,當大眾媒體因各種關係運作著某一首歌時,我開始學習著不羡慕也不嫉妒,當別人論起我的作品時,我除了又重新有了榮幸之感外,最大的收穫是證明我和這些人活在同一個時代之中。一個好的音樂作品本來就應該是反映當下的時代氣息。

    其實流行音樂仍在人間流行著,只是一度平臺或從業者太驕傲,以為可以操縱一切。在這個主權還回聽音樂者的時候,這78年先讓從業者得到教訓,至於驕傲的平臺,那仍有一段長路要走,短時間我們很難看到有些擁有龐大資金或國力庇護的平臺,自覺地認清這個道理。隨著這一波一波有觀點的新人、新音樂的興起,音樂的新時代終將來臨。我特別有興趣觀察的市場是香港,這個習慣多元、開放的小市場,總是提前反映出大華人區的狀況。從這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華人流行音樂正以不同的姿態復活了。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