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娛樂 » 星聞直擊 » 這也是一種流轉

這也是一種流轉

 

    從來我的習慣,都不是在第一時間回應。因為,我明白我是一個比較容易動感情的人。話說得太快,擔心情感的成分太重,這個世界上已經充滿了太多宣洩式的情感的語言以及為私利謀略的語言。然而,我的工作正好是在這被評價,被檢查,被討論的位置上。20多年一晃過去,雖然說是習慣,但每回總有一些感想,只是時過境遷引以聊表,這是我較常的做法。

    演藝圈其實不似別人想像中的複雜,只因通過媒體大家參與的意見,就怕本意被淹沒了,所幸我總遇到理解的閱讀者和媒體。例如這次李玟的專輯,我更強烈到大家的善意,也更慶倖自己的好運。我不是一個雄心大略之人,每一個時期,總會隨著自己的感想,在自己的作品上隱約流露。例如袁泉的《long stay》。生活與旅行,生活與旅行是我近年來特別喜歡思考的題目,所以,碰到了也跟我想法一樣的袁泉。我們花兩年時間完成了這張專輯。

    這五年來,我在北京居住下來,甚至有一點隱居淡出之意,想試著過著跟所有北京人相近的生活。看著內地的一些雜誌、報紙,吃著當季的水果,這讓我有很大的改變和幫助,特別是屬於中國體會的那一部分。我覺得我生活周遭,一些朋友們,活的非常中國,但絕不是我們現在在各個廣告媒體上看的表現主義上的中國,我說的是他們的生活觀和美學觀,完全不受西方的影響,完全的中國,讓我領略到另一種美,屬於生活的,屬於文化的。忽然我想起,兩位我非常敬重的藝術家及學者,李翰祥先生及高信疆先生,他們都在晚年隱居北京。

    我開始領略到這種屬於中國,屬於東方之美。我也試著把我粗淺的認識反映在作品中。因為這兩年做李玟的專輯《東西East To West》,中國風也恰好在流行樂壇因周傑倫而流行了八年,是一個容易銷售的標題。這是一件好事,可以引導著西方和年輕人認識東方。也因為這幾年下來,建立出一些約定俗成的中國風創作幾大要素:第一、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清晰古典標題/二、用五聲音階寫旋律並加上中國樂器/三、以當代青少年文化對照找出具有差異的幽默感。這都是好方式,也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只是,七八年下來,好方式一再的使用略有瓶頸。我不覺得我能超越得了他們,這一群優秀的年輕創作人,我是打心裏佩服和支持他們。只是當我面向東方的時候,我還是比較樂意從我的生活體會中出發。如前所說,我總是感動於我生活周遭遇到的人他們的生活觀。前不久,國家地理頻道邀請李玟為今年活動演唱代言歌曲,我在創作上,就試著把這些感想寫出來。我覺得華人自古是一直有環保概念的,雖然它不似西方的資料化或口號化,但心意相同,甚至更為美學,更為哲學。珍惜,一直在華人的傳統中,含著比科學更形而上的哲學論。掬水手中月讓我感觸很深,它不光感歎著韶光易逝,它更說著生命輪廻當下的美好需珍惜。這是另一種角度說著環保。不強勢的口號卻能更婉轉而長久的影響人心。所謂環保不就是一種長遠的經營麼。直到現在我還不知道,掬水手中月翻譯成英文的說法。我只知道經過李玟、經過舞曲平臺,可以讓一些年輕人好奇這話的意思,甚至體會這個句子中的美好。

    在李玟的專輯中,被討論最多的是《流轉》,我必須為這次來自我的私心而感到不好意思。沒錯,這幾年我特別有興趣昆曲。也特別感謝白先勇先生、余光中先生、王童先生因為他們的先行投入,讓我這後生晚輩瞭解了昆曲之美,打開了對戲劇瞭解的視野。昆曲的確太美了。我看了兩回《牡丹亭》,每次都覺得這是華語精緻藝術之巔,而且我相信往後一個世紀也很難被超越。無論裏面的音樂、辭藻、表演形式處處充滿了美學養分。《流轉》這首歌,我完全的以當下的愛情觀對照《牡丹亭》裏的愛情,其中轉借了《牡丹亭》中最著名的皂羅袍開頭的四句。我相信不管物轉星移時空變遷,青春與愛情將是人們一直不變的思考與討論的題目。無論當下的男女關係、生活習慣、道德價值有了改變,愛情的本質不會變的。之所以叫《流轉》正是此意。

    也因為喜歡昆曲,開始好奇它的音樂結構,編曲和用器方式。其中古琴與曲笛特別打動我。也因此透過好朋友的介紹,發現在許多音樂學院有很這方面優秀的年輕人才。另外,《流轉》中吳儂軟語的饒舌表現方式,是我一段旅行中的意外收穫,我意外在蘇州認識一位元業餘、全力研究蘇州語的年輕朋友,他讓我驚訝與感動,原來地方語言是另一種生活與美學的結合。就在這一年我有機緣一一遇到了,也影響了我的生活。於是,反映在我的作品。

    記得我在早年創作初期,有一段時期熱衷於借古造今中國風,現在是另一種體驗的開始。記得當時在臺北為了許多歷史劇寫主題曲,當時我僅在眼界所及的周遭找些古典名著裏的中國符號,以局限的視野看著所謂的中國而創作。現在我發覺,所謂的東方不是標誌、不是口號、也不是時尚。而是在生活裏、價值裏、呼吸裏和我血液裏的東西。

    我很慶倖這幾年有很多時間待在北京,也有機會在許多內地的城市遊走與閱讀,認識了許多隱姓埋名低調生活的智慧之人。他們感動了我,也給了我一些新的開發。曾經在臺北苦惱著,大部分的媒體逐漸蘋果化的問題,我總是沮喪著流行文化,因為蘋果娛樂版廉價的把藝人輕浮地器官化,以煽情的標題銷售給臺灣閱讀者不尊重自己的新價值觀,蘋果娛樂版面的幽默總是跟低級的性笑話有關。版面編輯和標題之生殺大權,背後藏著各種人為利益因素,毫無道德可言。因為聰明的蘋果日報,有著精細的商業計算和法律避險技術,假言論自由之名。我總想,在臺灣從事娛樂與傳播的工作者是否就只有這樣諂媚隨俗才可以苟且偷生,但我還是不會對臺灣灰心,我相信臺灣還有很多沉默的大眾,心裏是清晰明白的,我也相信蘋果不是絕對邪惡的,那些陰暗操縱的少數終會被時間一一檢驗剔除,在等待的時間裏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生活中美好之所得互相影響交織,珍惜這美好並共勉之。此刻我只能慶倖,每個月我總有幾周在北京生活,在別處的得到養分。也算天無絕人之路。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