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娛樂 » 星聞直擊 » 周圍的事

周圍的事

 

上個假期,覺得最滿足的一件事就是看了一部好電影,電影名叫《周圍的事》。閱讀前我對編導、演員、音樂都不是很瞭解,也因為看完了這出戲後才對他們發出了興趣。這是一部日式生活流的戲劇作品,戲劇本身的精彩如何先不提,我倒注意的是整部戲的美術,那種接近生活的隱性,充滿了十足魅力。那是描述日本在泡沫經濟後,九零年初往後這十年,一對庶民夫妻簡單的生活,我看到因為經濟高峰浮躁後,整個日本社會重新面對樸素生活的心情過渡。在戲裏的美術很清晰的展現出來,當時的審美觀在家居上、在穿著上、甚至在街上的陳設,非常出色。看這戲相對照同時代不久後的臺灣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放下奢華的身段,尋求不傷面子又穩住裏子的生活。而這樣的過程會呈現出一種新的活美學,從表現主義轉移到更多心理上的暗示,而這些轉移都一次一次在討論著人對物質的需要,經常是跟大環境與普世價值觀有關。當時的電視機的樣子、電風扇的樣子、女人剪的髮型、男人穿的鞋其實都在說著那個時代氣質和狀態。如果對照眼前的中國,好像也即將進入從浮躁的金錢遊戲,進入如何過著不再貧窮而平常的生活,在這樣的生活下,這時候我需要一張什麼樣的椅子、一台什麼功能的桌燈、或一條什麼語言的牛仔褲,如果從這裏出發我們更可以在琳琅滿目的色界裏,找到最接近自己想法與生活的生活工具,刨掉充滿標籤卻不實際的物質。在中國我最常的感想就是大家都生活在充滿表現式口號的資訊裏,如書報攤上的雜誌,大多都是你用不到的想法與物質在鼓動著你,如何能安靜的活出自己的生活形態,連買一本雜誌都可以反映出來。
 
生活美學跟生活上的狀態息息相關,你用的什麼東西聽什麼歌都來自於你的想法,而那些生活上的事也隱約的改變了你的生活,因此當你仔細的觀察你生活周圍的事,嗅一嗅屬於當下的生活氣息,有很多普世美學其實也漸漸的影響了你的審美觀,但什麼才是最適合自己屬於自己的生活美學,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客觀的閱讀和自我對話。隨著大眾傳播越來越無所不在的滲透,好的是不出門可知天下事,不好的是我們漸漸失去了屬於自我的判斷力,如果大家只有一種審美觀,其實這代表著這一個社會的封閉,如果這個社會能容納下各種完全不同方向的審美,才代表這一個社會的成熟與包容。我覺得中國絕對可以做到這一點,因為地大物博、人才濟濟,但在審美觀上至今還沒看到比較明確的進展。似乎這麼多年來,都還流行著表現主義的奢華觀與賣弄觀,如果那一天書報攤上的雜誌和雜誌封面,開始不一樣了,開始說著不同話了,那才是一個開始。
 
最後我要提的是片中的配樂和最後我要提的是片中的配樂和主題歌,是近期我聽到最打動的音樂風,這偽著英國的日本音樂人主題歌,是近期我聽到最打動的音樂風,這位元住英國的日本音樂人,雖不出名但事乾淨的音樂思維很當代也很真誠。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