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娛樂 » 星聞直擊 » 花蓮讀後感

花蓮讀後感

 

  五月上旬,我在花蓮待了五天四夜,這距離我上次去花蓮已有十幾年的時間,人總是忽略掉靠近自己的美景,或許是因為年紀漸長,又長時間的在外奔波工作,只要有假期,習慣能不動就不動,於是有很長的時間沒有在臺灣境內旅行。這次再去花蓮景色依舊,花蓮號稱是臺灣的後花園,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被臺灣當局除了選舉需要以外,花蓮總是被遺忘的,也許遺忘是好的,造成花蓮的成長緩慢,但是卻有著很自在的姿態。這次再去也許是因為熟人帶路的關係,很多時間的決定權都在自己手上,讓我有了近距離觀察,和充裕的時間可以跟我有興趣的人說話。
 
  近距離專心的閱讀是這些年一直覺得自己缺少的,對一個人、對一件事、對一個城市,這次我在花蓮做最多的就是近距離閱讀,我聽到幾位返鄉的精英分子,他們試著用知性與感性的態度,重新詮釋花蓮,把花蓮文化厚度持續生根。我也聽到一位感性中年人,用最直接敦厚的方法,為原住民朋友架設工作平臺,引導他們不失自我文化,卻又能得到公平的對待,花蓮藏著許多優秀的藝術家、文學家,著名的詩人楊牧他的故居變成了一個舊書店,經營者也是一位文化支持者,來自于臺北。一家樸素的小餐廳,出於主動的定期發行介紹花東生活觀的小刊物,餐廳的中央有一台老舊的鋼琴,我去的時候一位旅客生疏但自由的練彈著,窗外下著小雨和一棵漂亮的樟樹。
 
  花蓮出身的畫家葉子奇,這半輩子總是一再的描述屬於花東的一草一木,一座山一朵雲。素人原住民雕刻家西林,在未經處理的臺灣檜木上,只有幾筆的雕橫留著大半原始的樹皮狀態下,仍能生動而且渾然天成的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觀察。在松林別館裏正展覽著許多業餘攝影師對於花蓮的描述,牆上也印著如陳克華等詩人對於花蓮的感動,那些不帶商業氣息也無政治意圖的自然文化狀態,更凸顯了這座小城的可貴與美。
 
  相對照此刻的臺北,因為政客庸俗的品味以及滿腦子政治目的作祟下的文化策略,加上文化觀自身只有品牌而無品味自覺,此刻的臺北呈現出扁平而無遠見的氛圍中,特別是群眾心知肚明的花博,在政客與金錢的前提之下,臺灣終於有了一次媒體與政治宿敵的大和諧了。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