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娛樂 » 星聞直擊 » 電影《無聲》的哲學思辨:人類到底性善,還是性惡?
▲電影《無聲》是台北電影節開幕片,劇情緊湊。(圖/台北電影節)

電影《無聲》的哲學思辨:人類到底性善,還是性惡?

電影《無聲》是台北電影節開幕片,故事從一名聽障少年的角度出發,揭開啟聰學校「校車最後一排」的秘密遊戲,心儀的女孩因為這場遊戲遍體鱗傷,對於這個恐怖真相,該說,還是不該?

甚至是,要不要就乾脆加入這場遊戲?

筆者喜歡研究東方先賢們的思想,自己做延伸思辨,發展我自己一套想法,其中最常跟朋友討論的命題,即是:人類到底是性善,還是性惡?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目前觀點是:人性本空,一開始並無善惡,只有原欲。如何定義原欲?佛家是貪嗔痴,西方稱「七原罪」,但對我來說,沒什麼罪不罪,都是原欲。

只不過,伴隨著成長環境、教育等社會化的過程,我們終究還是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善」跟「惡」,甚至根據國族不同,大家對善惡的想法搞不好也不一樣。

電影《無聲》裡頭,筆者看到那群聽障少年令人髮指的遊戲,內心很不舒服。

但更讓我震驚地,是當事件被揭發,少年們接受老師訊問,他們的回答竟然是:「我們只是在玩」,繼續追問下去,他們困惑地說:「很多人都是這樣呀,學長也是這樣,我們就是在玩。」

看清楚了嗎,對觀影者來說的「惡」,在這群少年裡面或許是「善」呢!

只不過他們對「善」的定義,很可能就是「好玩」,又或者,基於過去的成長遭遇,使他們在面臨到如此扭曲的困境時,也只能努力地「說服」自己:沒事的,這只是在玩。

筆者無法劇透太多電影內容,但故事發展到後面,更加坐實了我現階段的所思所想:很多看似「惡」的背後,纏繞著許多成因,當你抽絲剝繭一路爬梳下來,你會發現,其實你無能為力。

很多被世俗定義的「惡人」,通常背後伴隨的不光只有原生家庭的命題,甚至還可能包含整個社會、政策對他們的壓迫⋯⋯種種結構性死局。

原來每一位孩子,都是可憐人,如同男主角最後撕心裂肺地啞聲吶喊:「我們不是壞人!」

可是,難道我們什麼都不能做嗎?見到世界一片絕望,見到不公不義,身為非權勢者的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