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成長 » 職場茶水間 » 蔡侑霖專欄/離開四年,一個從北京回臺北工作的女生,職場不適、朋友圈生活一團糟…
▲秋天腳步開始了,但今年至現在,也似乎給了我們「自省思考、秋後算帳」的伏筆。(圖/蔡侑霖提供)

蔡侑霖專欄/離開四年,一個從北京回臺北工作的女生,職場不適、朋友圈生活一團糟…

秋天腳步開始了,但今年至現在,也似乎給了我們「自省思考、秋後算帳」的伏筆。

我有一個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叫做Nita,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於是不再回去,目前在台北找到一份工作。這幾天,我們相約在一家餐館見面聊聊,順便分享一下彼此近況,還有她在臉書發過的一篇動態:

「我到底招誰惹誰了?回到台北之後什麼都不對勁,就連工作與朋友們,每一個都要處處跟我作對!」

說到Nita這個女生,不論相處上如何,工作上屬於好勝心較強、容易發脾氣動怒,甚至只要不如自己的心意,就能馬上拍桌翻臉,她常驕傲自嘲說:「像我們這樣的女生,就是直接又豪爽,活到33歲的現在,工作不能做自己,豈不是憋屈!那還不如乾脆離職算了!」她這樣說話的方式,帶著過去曾在北京工作「風氣文化」習慣,的確讓辦公室同事們產生畏懼,也避而遠之,能少一件事就絕不與她共事。職場中,自帶氣場固然是一件好事,會讓執行的專案項目更多了信心、士氣,也讓夥伴們振奮人心,共同往目標努力向前;但太多了,難免自視甚高、眼高手低,個人英雄主義也會顯出,讓旁人產生不公不正,無法平衡「對等」心態。

剛到新環境工作的Nita,果然吃了一大頓悶虧,她與同事的相處,入職不到半年,就立刻被歸類「邊緣人」身分,但她也不以為意,繼續我行我素,認為工作就是工作,不是拿來交朋友,主管交付給她的工作,雖然很快完成,但過程她不願與主管多溝通、回報進度,以至於結果不是主管要的答案,錯誤百出,使得她的「士氣」在長時間沒得到肯定之下,轉變成「喪氣」,一度認為全世界都在跟她作對,歸咎今年流年不好不順、做什麼卡關什麼,甚至身邊的朋友都感受到她從北京回來之後,跟原本謙虛有禮、細心溫和過去印象,嚴重落差,就連說個體己話的老朋友們都不想與她見面、吃飯。

「沒辦法啊!誰叫我已經習慣北京的生活模式,何況我回到臺北之後,我看見許多存在問題,為什麼要我改變?難道你們都沒問題嗎?」Nita說話方式直接也粗暴,讓我在旁感受到「價值觀及消費行為,的確會讓一個人短時間徹底變成另一個人,這樣的人,既陌生又討厭!」但她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多半是被養壞了,甚至報復心態認為自己走出原先安逸圈,於是高人一等、優越感爆棚。她又跟我說:「當環境中每個人都這樣做,我為什麼不可以跟著做?我若不做,其它人不就視我為異類嗎?」

我直接回答:「這是過去,不等於現在;這裡是臺北,不是你已經試著習慣的北京城市」。

聽完,她才緩緩冷靜下來。於是,她才懂這句話背後的弦外之音以及我要告訴她的意思。

「抱歉,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對了,你也曾待過上海與杭州工作生活,那你怎沒有變?回到臺北工作也很快進入狀況,真好!」她臉紅羞愧看著我。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