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成長 » 好讀好聽 » 因為投射而戀愛的你,必須收回投射才能找到真愛
▲到底眼前這個人還是不是我當初愛的那個人?(圖/海苔熊提供)

因為投射而戀愛的你,必須收回投射才能找到真愛

或許你早就明白,愛上一個人是一種投射的過程。這意思是說,他就像是一堵牆,你把過往對於愛與被愛的嚮往投影到他的身上,所以你會在他身上看見你想要的模樣,你會以為他是你想像當中那種溫柔而體貼的人,你會覺得他很特別,特別到跟其他人很不一樣,他身上的某個部分跟你彼此契合,這種獨一無二,讓你有一種「靈魂伴侶」的感覺。

但既然是投射,終究會有需要面對現實的一天。有一天你發現,這堵牆並不是平整的白色的,上面有很多的凹凸不平、甚至他也有一些原本的顏色,然後你終於明白,你先前所看到的他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當你的期待和他所給你的現實互相違背的時候,你就會開始困惑,到底眼前這個人還是不是我當初愛的那個人?

▲(圖/海苔熊提供)

於是,一開始的溫柔體貼,變成了中央空調。他不只對你溫柔,也對別人溫柔,他堅持那是他本來的樣子,是你誤會他了,所以他大聲辯解說:「為什麼我要為了你改變?」你百口莫辯,同時又傷心欲絕,因為他所不知道的是,這些日子以來你為他改變了許多,而他丟出來這句話就像是一把利刃,切割了你跟他的從今往後(為什麼你付出了這麼多,而他卻不知感恩,連為你調整一點點都不願意?)。你跟自己說:或許他說的是對的,一直以來都是我的一廂情願,我所看見的他並不是真正的他,這是我腦袋裡面的幻想。

於是,就來到了所謂的「收回投射」的過程。你開始不把自己的期望加在他身上、開始不把他捏成你想要的形狀、開始尊重他的選擇,然後更重要的一點是,開始「把自己的需求當成自己的需求」,你可能慢慢了解他真實的個性,慢慢了解牆上面的凹凸不平,慢慢清楚自己投射出去的東西長什麼樣子,然後也試著去比對「你的投射」和「真實的這個牆面」之間的差距。可能你會找朋友談論、可能你會去做心理治療,然後你終於明白,你腦袋裡面所投射出來的「影片原始檔」,其實跟你的家人有關。這個家人可能是

●那個你一直想要討好,但是卻沒有辦法達成他幫你設定的目標的父親

●也可能是那個一直以來用許多的情緒跟言語來灌溉你,讓你戰戰兢兢、覺得自己很不堪的母親。

於是你開始放過他也放過自己。允許他不一定要根據你想像的方式生活,也允許自己不需要太活在「父母的陰影」底下,當一個乖小孩、當一個「有用的人」。有趣的是當你把自己的投射燈光收回來,對面這堵牆才能夠看見你自己以及真實的模樣;當你不再把所有關係的不如意都歸咎在於對方為什麼和一開始不一樣,對方才能真正理解你的形狀、你要的是什麼、還有你內心真正的渴求。

如果真的有這麼簡單就好了。

上面這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過程,在真實的情況下,在一段關係當中的雙方都會互相投射,也就是彼此是彼此的投影機,同時彼此也是彼此的牆壁,所以時時刻刻的自我覺察就變得很重要了——現在我看到的他,到底是他真實的樣子,還是我的想像?

區分腦補與現實

一個典型的例子如下。女孩因為男孩一整天都沒有回訊息,覺得很緊張,傳訊息問對方:「你為什麼都不讀也不回我的訊息?不是說好至少要讀的嗎,讓我知道你還活著。」男孩明明有收到訊息,但他就是不想讀,因為他發現光是打開訊息就讓他壓力很大,他不能理解為什麼兩個人在一起,對方要一直咄咄逼人?他覺得只要打開訊息之後,對方又會問東問西、很煩,他沒有辦法做自己的事情,所以與其去面對這一切煩躁的事情,不如暫時逃避什麼都不要看,耳根清淨。

男孩子所沒想到的是,這個方法其實是一種火上加油。如果他在第一時間回覆了女生的訊息,可能對方聽了幾句安撫之後就會乖乖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但因為他一直逃避,所以女生就越是焦急,原本焦慮可能只有1分,後來變成了100分,原本他需要處理的「煩躁」只有一點點,現在變成「很多點」,他以為拖延跟隔離可以暫時沒事,沒想到卻把事情弄得更麻煩。

鏡頭轉到女孩這一邊,她也很討厭自己一直不斷地傳訊息給對方,但她總是覺得無法安心。因為男孩長得很帥,又在螢光幕前工作,認識很多不同的異性,這會讓她覺得很不安。所以她只好一直努力地傳訊息試著抓住對方,她以為這樣子做對方就比較不會走,但她所不知道的是,她越是急著想要把對方抓緊,對方越是覺得很想要逃跑。

所謂的自我覺察,就是這兩個人終於明白這樣子的互動型態,源自於自己過去經驗的投射。男生或許有一天會發現,原來小時候自己和母親相處,母親就是一個咄咄逼人、經常情緒勒索的女人,所以會用很多的話語、很多的逼迫、很多煩躁的訊息,來讓男孩覺得痛苦。

另一方面,男孩學會的應對方式,就是躲起來。不論他遇到的女孩是怎麼樣的人,他一律覺得「這個人可能會很煩」。他把母親的形象投射到女孩身上。

奇怪的是,他這麼討厭母親,為什麼還會把母親投射到愛人身上呢?實際上在這個小男孩的心裡,有一種期待是,如果我能夠滿足母親的需求、如果我能夠達到她標準的標準,我就會被愛了。但小時候的他沒有完成這件事情,只是一直逃跑,在長大之後他把這個未竟之事投射到他的感情裡,潛意識裡原本希望可以透過這個感情而產生一些改變,沒想到卻和童年演出一樣的逃跑劇本。

鏡頭同樣轉到女生這邊,女生之所以一直很害怕對方會不見、害怕對方會出什麼事,是因為小時候父親常常責備和開玩笑的對她說:「妳不乖我就把妳丟掉!」而且在父親的眼睛裡,女孩好像永遠也沒有辦法變成父親口中那種「端莊賢淑的女人」。所以她終其一生都背負著一種「有可能會被丟掉 」的恐懼。她覺得很累很辛苦,經常要提心吊膽,但還是沒有辦法在腦袋裡面停止「自己終究有一天會被丟掉」的畫面。

從投射性認同中長大

在客體關係的理論當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投射性認同」,某種程度上面講的就是這個過程。我們遇到一個形狀很適合當投影幕的人,把自己過往對於親密關係的想像投影上去;對方也做了一模一樣的事,然後兩人彼此回應和互動,一起演出過去的劇本。

如果要從這個劇本當中畢業,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在每一次發現自己在重複劇本的時候,要能夠找到眼前的這個人和腦海裡面的投射不一樣的地方。聽起來有一點不容易,但實際操作只需要下面的兩句:

●認清投射:對,他跟我媽媽/爸爸很像⋯⋯(這邊可以接一些兩個人相像的地方),當我⋯⋯的時候他都⋯⋯

●收回投射:但是,他跟我媽媽/爸爸也有一些不像的地方,例如他會⋯⋯但是我爸/媽不會⋯⋯

在每一次溝通和磨合的時候,練習說出這兩個句子,你就會發現,收回投射其實並沒有想像當中那麼困難,他並不是你以為的那種人。當然,收回投射有些時候是一個傷心的旅程,因為這表示他並不是你當初以為的、你喜歡的那種人。但是,他也是一個接近真實的旅程,這意味著你更了解眼前這個人,而當你了解之後還愛這個人,就表示你愛的是真實的他,而不是幻影的他。

同樣的收回投射對你來說也是一個殘忍的過程。因為你不再能夠用過去面對重要的人的方式,來討好或者是屈就眼前這個人了,你必須學會一些新的方式來應對。但學習本來就是殘忍的,沒有殘忍就沒有成長。當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面對你身邊很親近的人,這意味著一種重生——你不只找到真愛,你也找到了自己。

延伸閱讀

本文標題及概念發想受此文影響很深,我覺得很值得一讀,提供大家參考。

劍與琴(2020)。喚醒內在女神——從《綠野仙蹤》談女性內在整合之路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