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成長 » 好讀好聽 » 鄧惠文釐清你對憂鬱症的誤解/「你就是太好命才這樣!」自以為是的安慰才是致命傷
▲「你就是太好命才這樣」自以為是的安慰才是致命傷!鄧惠文釐清你對憂鬱症的誤解。(圖/截自《鄧一個人咖啡》節目畫面)

鄧惠文釐清你對憂鬱症的誤解/「你就是太好命才這樣!」自以為是的安慰才是致命傷

憂鬱症在現代已成文明病,全球有高達3.5億人罹患此疾病,在台灣人口中也將近有百分之9的人有憂鬱的問題,但儘管憂鬱症如此常見,還是有許多人對它充滿著問號、不了解,《鄧一個人咖啡》上週五(30日)的節目中,鄧惠文醫師為大家剖析常見對憂鬱症的誤解,並分享我們要如何跟患者有良好的相處關係。

很多患者在不知道自己罹患憂鬱症的情況下,面對自己各種的情緒問題,都會誤以為可能只是暫時性的,過了就沒事,鄧醫師解釋其實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狀況,不了解自己情緒的人,只會覺得「我只是心情不好」,可是根本沒有直接往心情那方面去檢查,大多數人會跳過自己心情的部分,叫自己「我再努力一點」、「再逼自己一點」就好了。

▲很多患者在不知道自己罹患憂鬱症的情況下,面對自己種種的情緒問題,都會誤以為可能只是暫時性的,過了就沒事。(圖/截自《鄧一個人咖啡》節目畫面)

蠻多時候我們需要花一點時間來解讀自己的生理與心理狀況,但憂鬱這個情形其實非常難解讀,很多人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理解「原來自己是出狀況了」,當承受的壓力過重時,我們只會把自己想成是壓力過大、身體太緊繃,比較不會去思考「其實自己是生病了」,就像許多藝人長期拍戲,要負擔身體的辛勞,還要承受觀眾的批評,身心俱疲而導致憂鬱症。

粉絲們也因此紛紛提出問題請教鄧醫師:「是不是要看醫生才能論定,感覺憂鬱症這個詞太被濫用?」、「憂鬱症是不是已經造成身體上的生理影響了?」、「從憂鬱到身體撐不住,這樣的狀況是不是已經很嚴重」?

▲鄧醫師專業的分享憂鬱症的診斷指標,包括心理跟生理。(圖/截自《鄧一個人咖啡》節目畫面)

鄧醫師以其專業分享憂鬱症的診斷指標,包括心理跟生理。其實憂鬱症不僅只是心理「情緒」出問題,還是連帶著生理的狀況,包括睡眠問題、食慾變化以及精神力的下降等等。

鄧醫師也說到,若感覺自己真的有憂鬱的症狀,最好是盡快就醫,讓專業的醫生可以在第一時間,因應你的身體狀況,建議該用什麼樣的治療方式對你來說是最好的,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多睡一點覺、多吃一點營養品就會痊癒了,有時候延誤治療會讓憂鬱的狀況越發嚴重,出現的症狀也會越多。

這次的節目議題,受到真的有此憂鬱症困擾的粉絲關注,並親自留言「我是連出門都很有難度,大多時間都在床上。親朋好友以為我裝病,直到我鼓起勇氣去身心科看診,確診之後,又被貼上不定時炸彈的標籤⋯⋯」,足見社會上還是許多人需要好好被理解,也需要我們的同理心。

▲不論是憂鬱症患者還是周遭的親友,都需要很多的支持,尤其需要了解患者他是「非其所願」。(圖/截自《鄧一個人咖啡》節目畫面)

我們常會聽到很多人說「你怎麼可能會憂鬱症」、「你看起來很好啊」、「你就是過太好才這樣」種種對於憂鬱症的誤解,當患者聽到這些話時,對他們來說又是打擊,「主觀敘述」對於患者們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總是會以「自己的見解」來勸告患者應該要做什麼,或認為他們是在裝病,這也是很多人不敢告訴別人自己生病的原因,不論是憂鬱症患者還是周遭的親友,都需要很多的支持,尤其需要了解患者他是「非其所願」。

透過鄧醫師的說明,網友們較能感同身受,也趁勢提問「怎麼跟憂鬱的人陪伴以及談話?」

鄧醫師解釋,沒有人願意得這種病,也不會有人故意想要生病,因此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輕易地跟他說「你太怎樣」,像「你就是太好命才這樣」,不要有批評的話語;也盡量避免說出「你要樂觀一點」、「你多出去走走」、「多做運動就好」,輕易說出這種很容易做到的事,其實對患者來說,就像是在暗指他不夠努力或他做錯什麼。

▲聽完鄧醫師的完整講解後,觀眾們都受益良多。(圖/截自《鄧一個人咖啡》節目畫面)

同樣的,他們也不希望受到個性上的攻擊,例如:「想太多」、「太敏感」,如果一直針對人身批評,會讓患者感覺自己很孤單,而不太願意承認他的「主觀經驗」,如果能夠好好被了解,那心就可以安定一半,倘若今天自己的經驗一直無法被接受,心裡就會有一種孤獨感。

有切身之痛的粉絲現身分享「我被說過,是不是愛你的人都變成傷害你最深的人,那這樣愛你的人不就很倒楣⋯⋯」、「感覺自己不被接受」、「我都自己關在房間裡哭,很怕被發現」,憂鬱症的患者真的很需要能被人理解,也需要有人陪伴,尤其是身邊最親近的人。

聽完鄧醫師的完整解析後,觀眾們都受益良多「真的很感謝鄧醫師講這集」、「感恩您把它說出來」,粉絲中也有不少人曾罹患憂鬱症,對於自己曾經的心聲跟感受終於能夠被了解,覺得很欣慰,留言「感謝鄧醫師分享」、「覺得意猶未盡」,期望透過《鄧一個人咖啡》節目,讓大家對於憂鬱症能有更多的認識跟理解。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