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早一步,分辨爛尾愛情

早一步,分辨爛尾愛情

最後的最後,那些你當初以為的王子都讓你成了傻子。那些,以為可以幸福一直下去的關係,最終都走向了孤寂。說好的不離不棄,心有靈犀,現在聽起來都像是童話故事而已。

為什麼有些男人最後才看清他是爛人?為什麼明明知道這段愛情不適合自己,還苟延殘喘地說服自己?

六種爛尾情人

心理師Norman Wright將他多年來進行關係諮商的經驗,彙整出數種分手警訊[1]。其中,有些警訊是跟「對方」的特質相關的,事實上這些情緒與關係不穩定的人,大多在結婚後也會面臨各種困難[2]。在這些愛情中,至少有一方是:

 

1.拯救者

        如果你總是被「英雄」吸引,或是總被「極度需要你的人」吸引,得小心這段愛的根基,並不穩固。愛情不是英雄電影,如果這段關係裡,他總是習慣提出幫助、把你從情緒、生活、或各種低落中拯救起來,那麼兩人的關係並不對等,他可能習慣操控你,或者反過來,你用「要求」來操控他。根據最小興趣原則(Principle of least interest),投入不對等的關係,往往堪慮[3]。

 

2.幻想者

        他亂花錢,你說或許他以後會有責任感吧?他脾氣不好,你說他只是位在乎的事情生氣,他一直沒有穩定的工作,你卻堅持他只是還在找自己的夢想,可是,愛從來不能建立在幻想上。雖然情人眼裡出西施,但並不表示你得脫離現實[4]。

 

3.操控者

        「如果不是為了你,我才不會……」、「如果你不……那就表示你不愛我」這些話熟悉嗎?操控者背負著過去的一些害怕與擔憂,在愛裡很怕被傷害。於是,攻擊就是他們最好的防守,把責任都歸咎於你。

 

4.易怒者

        「不穩定的情緒」(Neurotic)一直是預測離婚的重要人格特質[5, 6]。如果他老是對你發飆,事後又安慰擁抱,或許你會跟自己說「但是他對我好的時候,真的很好」,只是你心裡也清楚,這種起伏不定並不是你想要的愛情。

 

5.變味者

        「一開始我很喜歡他有話直說,但後來卻發現他都不在乎我的感受」、「他很專情,對我很用心,但也因為這樣讓我喘不過氣來」、「他很風趣,很好聊,沒想到這卻變成我不斷吃醋的地雷!」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是,那些他曾經很吸引你的特質,後來都變得無法忍受?Norman Wright將這些現象稱為「變味的吸引力」,我們總是欣賞對方身上自己沒有的優點,卻忽略長期下來這些「差異」自己是否能忍受。

6.落跑者

        他總是偶爾出現,時常消失嗎?總是說話不算話嗎?當你跟他要求更多的承諾(在一起或結婚時),他老是閃躲,或提出疑問讓你感到罪惡和荒謬嗎?在傷害你之後,卻一副「什麼事都沒發生過」的樣子嗎?當你想更靠近他,他卻總是充滿警戒嗎?這些愛情裡的落跑者心中或許隱藏著深層的恐懼,使他們不信任親密,持續交往下去,你可能只會重複驗證他不斷的閃躲與消失。

別再,騙自己

「可是我愛他!」這句話,並不能改變他的個性、行為與想法,Norman Wright說。或許,某些人比起其他人更危險;也或許,跟某些人相處的確比較困難,但辨識這些危險的爛人因子,並不表示我們一定要離開關係,如果可能,溝通與尋求協助仍是值得嘗試的。只是,當你再也無法忍受,又沒有好好面對與處理的時候,持續拖延只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自我欺騙。

延伸閱讀

1.         Wright, H.N., 戀人還是朋友:分手療傷手冊. 2003, 台北: 宇宙光.

2.         Rodrigues, A.E., et al., What predicts divorce an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in Handbook of Divorce An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M. Fine and J. Harvey, Editors. 2005, Psychology Press.

3.         Sprecher, S., M. Schmeeckle, and D. Felmlee, The Principle of Least Interest: Inequality in Emotional Involvement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06. 27(9): p. 1255-1280.

4.         Murray, S.L., J.G. Holmes, and D.W. Griffin, The self-fulfilling nature of positive illusion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Love is not blind, but presci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1(6): p. 1155-1180.

5.         Kelly, E.L. and J.J. Conley, Personality and compatibility: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marital stabil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52: p. 27-40.

6.         Kurdek, L.A., Predicting marital dissolution: A 5-year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of newlywed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64): p. 221-242.

7.         Baxter, L.A. and W.W. Wilmot, Taboo Topic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85. 2(3): p. 253-269.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