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五大追求爛招:妳身邊的蒼蠅中了幾刀?

五大追求爛招:妳身邊的蒼蠅中了幾刀?

我相信大家一定看過很多類似的「十大」標題,每次我看這種文章心裡面都在想:「這是真的嗎?還是作者瞎掰的?」所以我乾脆來整理過去的一些心理學概念,列出一些「真的會讓人感覺不蘇胡」的追求鳥招,以及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1. 自我中心(self-centered)

「以為自己身價很高,才剛見面就淘淘不絕地聊起自己的各種『成就』,完全不管妳有沒有在聽,一個人在那裡講得爽歪歪,殊不知其他人只想要妳趕快閉嘴、消失離開!」

 

一段良好的關係,最重要的不是呱呱呱地說,而是悉心地傾聽。自戀者(Narcissism)或自我中心的人(self-centered)[1]常常只想表現,不想理解,這時候就算他丟出再多的吸引條件(跑車、房子),對妳來說都可能只是沒有fu的過眼雲煙。

 

2. 過度自我揭露(Over self-disclosure)

「妳知道嗎,我跟我前女友就是因為……」、「我小時候爸媽……」、「我爺爺過世的時候……」有些人才第一次見面,就像是在玩真心話大冒險,掏心掏肺地說出自己的童年創傷或慘痛經驗,讓妳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2]是拉近關係很棒的方法,當妳願意多說一點有關於妳的事情,我也會願意多說一點我的事情。但是,人際距離的拉近是漸進式的,太快就把各種不堪亮出來,會讓人家覺得「你是不是也想要我把自己的悲哀也跟你傾訴?」

 

3. 不熟裝熟(fake similarity)

「妳也喜歡五月天喔!我跟妳說喔,我有買到……」、「妳說西門町那家店嗎?我也常去耶……」有些人就是愛裝熟,想利用一些「妳愛,他也剛好愛」的東西拉近距離,或是明明沒話題還瞎找話題(lake of common topic),但是常常弄巧成拙讓妳覺得很假掰。

 

相似性(similarity)是好感的重要因子[3],但重點不在於他締造多少相似,而在於「妳覺得他跟妳多相似」[4]。

 

4. 過近的身體距離(interpersonal distance)

有的人第一次見面,就好像在北極圈要取暖一樣,硬要靠妳很近,殊不知每個人都有身體界線[5]。關於人際距離(interpersonal distance)的研究其實很弔詭,如果對方是妳微好感的人,不經意碰觸或靠近會讓妳臉紅心跳,但如果是輕厭惡的對象,越靠近妳就越厭惡。例如,一項研究就發現價值觀與妳越不同的人,也會坐離妳越遠[6]。

 

5. 蒼蠅式曝光(mere exposure)

「重複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是指,只要一個人重複出現在妳面前,妳就可能因為熟悉感而更喜歡這個人。因此,妳身邊的蒼蠅的狗頭軍師就會跟他說:「只要你常常出現在她生活裡,她就會愛上你!」

 

殊不知,重複曝光效應的兩個限制是:這些訊息不能是一開始就讓人厭惡的人事物,而且不能過度曝光。畢竟,那些第一次見面就讓妳想吐的人,越常出現、不但不會讓妳更喜歡,反而會讓妳更討厭!

 

但以上種種爛招,均不及「愛不到,就見笑轉生氣」。根據挫折攻擊假說(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7],有些人在被拒絕後就傳一些話來罵很難聽、或是烙朋友來嗆賭(通常是屁孩時代會做的事,像我朋友的追求者,就曾說要到學校鳴槍示威)。這樣的作法不但不會讓人愛妳,更讓人覺得沒氣度!

 

當妳愛的人名花有主,愛妳的人慘不忍睹時,我們要學著接受,雙方對彼此的感覺不一定等同。這時候,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延伸閱讀

1.         Raskin, R. and R. Shaw, Narcissism and the use of personal pronou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88. 56(2): p. 393-404.

2.         Jourard, S.M., Self-disclosure. 1971, New York: Wileey.

3.         Neimeyer, R.A. and K.A. Mitchell, SIMILARITY AND ATTRACTION – A LONGITUDINAL-STUD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88. 5(2): p. 131-148.

4.         Morry, M.M., M. Kito, and L. Ortiz, The attraction-similarity model and dating couples: Projection, perceived similarity, an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1. 18(1): p. 125-143.

5.         黃素菲, 人際溝通. 2007: 洪葉文化.

6.         Allgeier, A. and D. Byrne, Attraction toward the opposite sex as a determinant of physical proximity.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73. 90(2): p. 213-219.

7.         Berkowitz, L., 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examination and reformul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9. 106(1): p. 59.

 

 

>>看更多本周HOT ISSUE單身男女看過來!NG追愛技巧不要學!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