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三種令人抓狂的舊愛行徑心理解析!

三種令人抓狂的舊愛行徑心理解析!

夜裡,手機急急地響,是他,妳猶豫了好久還是接起電話。

「十分鐘之內妳沒出現在我面前,妳就會看見我倒在血泊之中!」

 

「妳別這樣,冷靜一點!」但妳話還沒說完,電話就被他掛了。所以妳只好匆忙招了計程車直奔他租屋處,氣喘吁吁地跑上樓,拿他給妳的備用鑰匙開門,沒想到門一打開,他竟若無其事地做在沙發前看電視。

 

「妳來做什麼?我不需要妳!我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他說,妳完全搞不清楚他在想什麼。於是妳想,他可能又發神經了吧?轉身正想離開,沒想到……

「站住!妳再往前走一步,妳就會看到我倒在血泊之中」他說,手上的水果刀已經架在項上。妳心想天啊!這是在演世間情嗎?

 

1. 以死相逼型

這是柯慧貞老師在一次演講中分享的案例,雖然有一點誇張,但其實就是「矛盾依戀者」(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t)的加強版[1]。他們之所以會如此戲劇化(更嚴重的會類似戲劇型或邊緣性人格),是因為他們一方面不願意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另一方面又不敢信任別人的愛是真實的。他們心裡,還是渴望有人能夠關懷他、在乎他,但又擔心如果真的接受對方的關心,又會深陷下去!

 

如果妳有這樣的舊情人,唯一解方是要「設立好界線」[2],他的生死情緒本來就與妳無關,都已經分開,他要學會對他的情緒負責──妳也要為妳的人生負責。

 

2. 社會監控型

有一些舊情人,會在分手後持續關注妳的動態、幫妳刷讚,或是刻意留言給妳,試圖「當回朋友」。

 

Veronika Lukacs調查經歷分手一年內的臉書用戶[3],結果發現有一半的人會留下舊愛的照片,88%的人會窺探(creep)舊愛的動態--他們會一直去看(check)前男/女友的個人資料,看他現在做些什麼、跟誰在一起、按了誰讚、又被誰按讚等等。此外:

 

l   74%的人會窺探對方「現任伴侶」或「疑似」的現任伴侶的臉書。

l   6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重新讀舊愛給她們的臉書訊息。

l   5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嫉妒舊愛所發布的圖片。

 

這些行為都讓人不堪其擾!如果妳的舊愛就是這樣的人,那該怎麼辦?Lukacs指出,刪除或暫時封鎖那些共同朋友通常是殘忍的,但也是有效的--至少在短期內妳可以減少對方對妳生活的影響。

 

3. 網路討拍型

Veronika Lukacs也發現,有些人在分手後會習慣在臉書上取暖,貼一些「或許該走的,還是要放手吧!」、「一個人的存在,註定造成令一個人的傷害」、「那些說好的都不算數了。都算了吧!反正我也沒有權力再要求妳什麼了」之類的貼文,用來討拍或是公開表達情緒(Public disclosure of Affection)[4]:

 

l   33%的人會tag舊愛的名字,貼一首詩或一首歌在塗鴉牆上。

l   31%的人貼一些新照片,並設法讓舊愛嫉妒。

l    

不存在的情人

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一位心理師叮噹貓曾針對上面這個問題提出一個「不存在的情人」假說--他們在過程中探尋曾經的甜蜜,雖然那些甜蜜總夾帶苦痛與傷悲。

 

「妳知道嗎,他們翻看舊照片、沉浸過往回憶、反覆讀以前的MSN或Line訊息、甚至偷看對方臉書的時候,雖然難過、氣憤、懊悔、不值得的心情接連湧現,但也滿足了他們心裡面的一部分需求。妳已經不在了,可是他還無法接受。於是利用過去美好的回憶和未來未竟的可能性創造出,一個不存在的情人,那是一種舊情人與自我想像的組合。」他說。那些關於自己與感情得不甘心、關係的未竟,變成了一股瘋狂的力量,讓他一再地番妳的塗鴉牆、傳訊騷擾妳、留言tag妳、以死相逼,於是他就從一般的前男友,變成進擊的前男友。

 

        對付這些進擊的舊情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反應」,而且最忌偶爾才回應。畢竟在愛裡最難熬的不是不愛,而是乎遠乎近的關心,對妳或對他都是一樣。給彼此一段足夠常的時間,也練習不再「已經分手,卻還是被情緒勒索」。

 

延伸閱讀

1.         Hazan, C. and P. Shaver,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52(3): p. 511-524.

2.         Mason, P.T. and R. Kreger, 親密的陌生人:給邊緣人格親友的實用指南. 2005, 台北: 心靈工坊.

3.         Lukacs, V.A., It’s Complicated: Romantic breakups and their aftermath on Facebook, in Graduate Program in Media Studies2012,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London, Ontario, Canada. p. 172.

4.         Wallace, P., 網路心理講義(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2001, 天下文化.

 

>>看更多本周HOT ISSUE令人害怕的舊情人行徑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