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情人節恐慌症:重要的不是沒有對象,而是喜不喜歡自己現在的模樣

情人節恐慌症:重要的不是沒有對象,而是喜不喜歡自己現在的模樣

 

「愛情長跑了10年,最後她卻選擇了,和一個才在一起一年多的人結婚,只因為他有車有房。你說這不是現實,什麼是現實?抵達宴會場的時候,我終於明白什麼是『你的請帖是我的喜帖』。」一個男人說。

 

「我最討厭去婚禮的場合了,尤其是那種不太熟,不去又不好意思的朋友。當一張圓桌坐的都是成雙成對的夫妻或情侶,就會有一種自己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被排擠的人的感覺。如果是坐在國中或是高中同學桌,同桌的人平時幾乎不會聯絡(何況還有一半是同學帶來的伴),只能低頭默默吃飯,還要時不時被旁邊的人互相餵食放閃,想要提前離開又怕不禮貌,只能在心裡期待婚禮趕快結束。」另一個女人說。

 

單身的人真的過得較好嗎?

我記得多年前我在泛科學上討論過這個問題:「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Scott R. Braithwaite和他的同事調查了1621個大學生,其中單身者占了56%(Braithwaite, Delevi, & Fincham, 2010)。他們發現有穩定伴侶的人比單身者經歷較少的心理健康問題、較固定的性行為對象、較少肥胖或過重,不過在身體健康其他指標上則沒有顯著差異。」

 

不過,這個研究仔細看的話卻還有後續。當研究者把「偏差行為」加入分析之後,發現那些單身者之所以心理狀況比較不好,其實是透過藥物濫用、過度飲酒等等的這條中介路徑(mediation)。換句話說,真正決定你健康的並不是「有沒有另一半」,而是你是否有這些偏差行為。

 

還有一種可能是,痛苦是比較出來的。前陣子去參加一場婚禮,結束之後我們幾個朋友分享參加婚禮的心得,才發現原來有些時候看見身旁的人幸福,會促使自己想到目前的感情狀態,這就是傳說中的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Festinger, 1954)。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