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和自己溝通的3個關鍵字:還好,同時,並不代表

和自己溝通的3個關鍵字:還好,同時,並不代表

當妳開始練習對自己溫柔,也能漸漸對別人溫柔。

 

或許妳看過許多溝通的書教妳要怎麼樣去傾聽、去表達情緒,可是當憤怒和不安感來襲的時候,妳根本記不起來書上的任何一個方法,為什麼會這樣?

妳吵架的對象並不是他

 

其中一種觀點是,一直以來妳都想錯了,妳以為妳在跟「他」吵,其實是在跟「自己」吵,自始至終妳過去不的,都是自己那一關,更精確的說,妳是拿過去不安和憤怒的經驗,和「心裡面的那個他」爭吵。

 

舉一個哭笑不得的例子,朋友Ken跟我訴苦,他這幾天早上都和女朋友Cherry吵架,因為女朋友夢見他和別人劈腿,他覺得很冤枉,重點是她還為這件事情生氣了好多天。

 

雖然夢在古代被視為有預知的功能(Stevens,2006),但現在我比較相信黃士鈞(哈克)(2015)的觀點:夢反應兩件事情:

 

˙妳很想要得到但是卻還沒有得到的東西

˙妳害怕發生的事情(不論它實際上發生的可能性高低)。

 

在Ken這個例子裡,Cherry真正過不去的是她心裡面那個擔心。正因為吵架的對象搞錯了,兩個人才很難達到共識。換句話說,我們除了要培養和伴侶溝通的能力,要培養和自己溝通的能力,這個我們稱做「自我內言」(劉秀丹,2016)。

 

3個魔法關鍵字

 

「果然還是我愛他比他愛我多」、「反正我應該很難搞的人吧」、「對啦我就是沒有學妹胸部大、沒有他會撒嬌」這些跟自己說的話都算是自我內言。

 

老實說,和自己溝通是一輩子的課程,根本沒有什麼速效的方法,不過最近我在《阿丹老師的幸福說話課》中看到了一些很實用的方法,再加上過去在其他書上看到的「魔法字」,整理出三組關鍵字分享給大家:

 

1.並不代表:這是我自己和自己說話的時候,最常用的。

 

˙例子:「很好啊,我們約5點,現在, 5:15還沒來。看吧!他果然沒有那麼重視我!」

˙「並不代表」的魔法:「我們約五點,但是他遲到了15分鐘,但這並不代表他不重視我。」

 

2.還好:這是阿丹老師教大家的技巧,我覺得也非常受用。因為痛苦是比較出來的*,當妳設立了一個比較低的標準,或是想到其他人比較糟糕,會讓心情好過一點。

 

˙例子:「他答應我要安排花蓮的行程,可是現在都已經一個禮拜前了都沒有動靜,是怎樣?」

˙「還好」的魔法:「他答應我要訂去花蓮的民宿,結果到現在都還沒有訂,還好我提前發現,可以趕快想好應對策略。」、「他雖然有點迷糊,但還好他有一顆想帶我去玩的心,哪像Sherry男友整天打LOL……」

 

 

3.同時:當妳已經可以熟練的運用前兩者的時候,可以嘗試看看能不能夠進一步使用這個關鍵字。這是胡嘉琪(2014)與黃士鈞(2012)心理師都大力推薦的「並存句型」,當妳想法偏頗的時候,用來平衡妳的思考。

 

˙例子:「我實在無法容忍愚蠢的男人,為什麼事情都要我講很多遍,還是學不會?」

˙「同時」的魔法:「他雖然很愚蠢,但同時也很聰明。例如他雖然是生活白痴,但在讀書但考試上面真的是非常厲害!」

 

在衝突裡看見自己的影子

 

上面這些關鍵字,說穿了都是在練習內心的彈性,找到比較「中間」的想法。最近越來越覺得,我們之所以會找一個和自己個性相差很多的人,而不斷有口角,是因為對方反應了我們身上一部分抗拒的影子。能是懶惰、猶豫、害羞、支配慾很強、依賴心很重等等,所以當妳看到對方身上很討厭的部分,有一種可能是,這其實是妳自己的一部分。

 

「懦弱的人心裡住著一個勇敢的靈魂,支配的人其實渴望依賴,自大源於自卑,狂妄裡有害怕,我們是如此不同,又如此相同,所以相互吸引, 平衡兩極,然後去看見那些妳最渴望和最厭惡的,其實都是妳。」

 

他沒有出現並不代表他不愛妳,妳雖然害怕受傷,但同時又很堅強,還好妳開始發現了這些,慢慢能長出,屬於自己的翅膀。

 

 

 海苔熊

 

註解

當然,有也研究支持相反的、或更r複雜的觀點,有興趣者請見這裡(Brickman、Coates與Janoff-Bulman,1978Easterlin,2001Hagerty,2000Smith、Diener與Wedell,1989Veenhoven,1991)。

 

延伸閱讀

Brickman, P.、Coates, D.、Janoff-Bulman, R. (1978)。 Lottery winners and accident victims: Is happiness relativ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8),頁 917。

Easterlin, R. A. (2001)。 Income and happiness: Towards a unified theory。The economic journal, 111(473),頁 465-484。

Hagerty, M. R. (2000)。 Social comparisons of income in one’s community: evidence from national surveys of income and happi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4),頁 764。

Smith, R. H.、Diener, E.、Wedell, D. H. (1989)。 Intrapersonal and social comparison determinants of happiness: a range-frequency analysi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3),頁 317。

Stevens, A.(2006)。大夢兩千天 :一個人一輩子能做多少夢?(Private Myths:Dreams and Dreaming)(薛絢譯)。台灣:立緒。

Veenhoven, R. (1991)。 Is happiness relative?。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4(1),頁 1-34。

胡嘉琪(2014)。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的身心整合之旅。台灣:張老師文化。

黃士鈞(哈克)(2012)。做自己,還是做罐頭?:勇敢挺自己的第一堂課。台灣:方智。

黃士鈞(哈克)(2015)。妳的夢,妳的力量:潛意識工作者哈克的解夢書。台灣:方智。

劉秀丹(2016)。阿丹老師的幸福說話課。台灣:平安文化。

 

 

 

>>看更多本周HOT ISSUE愛情裡的說話之道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