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照顧者:那些愛別人,比愛自己多的人

照顧者:那些愛別人,比愛自己多的人

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

 

˙總是在愛裡犧牲奉獻,甚至到旁邊的人都覺得「很扯」的地步,他卻覺得那本來就是應該做的事。

˙很難拒絕別人的請求,總是把別人的事情當做自己的責任,抱怨為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在做,但又不放手讓對方去做。

˙每次看到他的時候,他總滿臉愁容地說自己有多委屈、多努力地去迎合伴侶的要求,感覺他一直在受苦,但如果真的要他離開對方,他又覺得「對方對我好的時候,還是很好」。

 

以前我會覺得,這種人是腦袋有洞嗎?但現在漸漸發現,當人長期處於一個「犧牲式」的感情裡面,或者他總是在人際關係裡當那個「扛起所有事情的救火隊」,這樣的付出背後案情並不單純——而且那些看似一直犧牲的人,或許也正用他的方式來情緒勒索別人(Forward、Frazier,2004)。

 

犧牲奉獻型的情人

 

最早接觸到這個議題,是看在愛情風格中有一種是犧牲奉獻型:「對感情從一而終、只要一投入就不會放手,不論對方是否用心專情,仍然可以委曲求全、一直付出」(卓紋君,2004)。他們在感情上面常常有一種執著:燃燒自己,照亮伴侶。問題是,這些人為什麼要犧牲奉獻呢?難道他們沒有看見,這段關係已經很不平衡了嗎?我的想法是,或許這裡還可以分成兩種人

 

˙第一種是只有在感情當中會陷下去的人

˙另外一種是在所有的人際關係當中,總是迎合別人的需求,忘了自己也有需求。

後者Pearson(2002)稱之為「照顧者」——把別人想要的放在自己想要的前面、很難拒絕別人的請求,不過他們也因為這樣,感到某種心理上的滿足(如果你是越付出越痛苦的人,請參閱這篇文章。)

 

照顧者的兩種陰影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利用自己身邊的人完成自己的夢想(媽媽:我也是為你好,至少有個大學學歷出去比較不會被別人看沒有),有些人之所以會反覆的付出照顧別人,因為她想要和「被照顧的那個人」(伴侶、家人、孩子)維持一種「共生」的狀態:我為你做了這麼多,是因為我把你看成自己的一部分。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陰影。Pearson(2002)指出照顧者有下面兩種陰影:
1.窒息者:這裡的窒息是指讓身邊的人窒息,也讓內在的小孩窒息。當你總是想要替別人「做點什麼」,其實是一種控制,忘了這個「幫忙」可能並不是他想要的(有沒有想起你身邊一些幫不上忙,卻又要你一直照他的話去做的人?);另一方面,由於你一直顧著幫別人付出,你的時間都被別人的時間給填滿了,自我就被吞噬了,聽不到內在小孩的聲音。

 

2.受苦的犧牲者:有些人總是自己努力付出不求回報,或者是不敢拒絕別人,因為害怕別人會討厭自己,起來很他們好像總是在受苦,但實際上他們獲得了一個好處是──利用別人的罪惡感來獲得自己想要的(不論他自己有沒有意識到)。他們可能會說:我已經做了這麼多了,為什麼你還是不陪我?

 

 

兩種內在照顧者:指導與安慰

 

一個人的「內在照顧者特質」往往來自於他的父母(黃之盈,2016)。

 

˙安撫型:如果你小時候大哭大鬧,家人是直接給你食物、禮物來安撫你,並不會和你一起去看這個問題,那麼談戀愛以後,當伴侶難過了,你可能也會用送禮物、帶他去看電影等等方式讓他開心起來,但是他在意的事情還是沒有解決。

˙指導型:如果你受到挫折的時候,爸媽總是忽略你的情緒,只是教你怎麼解決和面對,那麼當他需要安慰的時候,你可能也不知道要怎麼安慰他,只會一直努力幫他「想辦法」。

 

除了這兩種之外,也有一些人會用責備、或是相應不理的方法,既沒有安慰也沒有指導,就把這個挫折的情緒放著管,甚至加重這些情緒(Gottman、DeClaire,2010)。

 

和內在照顧者說話

 

如果你就是這個付出到自己都不見的人,該怎麼辦?改變當然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不過Pearson 提供了一個引導是冥想的方法,你可以靜靜的找一個舒服的地方坐下,閉上眼睛,進行六個步驟的想像:

 

˙想像你有無限的時間、金錢、能力可以跟別人分享。

˙想像你幫助的每一個人都很開心的感激你。

˙想像你已經到一個極限了,再下去自己會爆炸。

˙想像自己所「照顧別人」的部分,其實正是你也「很想要被照顧」的部分。

˙想像你正在拒絕別人,而他們反而因為你的拒絕,練習到自己應該有的成長

˙好像你用當初照顧別人的方式,正溫暖、關愛地照顧自己。   

 

 

「世界上或許真的有一個安全的地方,但那並不是為了我而存在的。」

──Pearson,2002

 

有些人之所以那麼努力的照顧別人,是因為內在有一個孤兒,不願意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Gibson,2016)。但當你願意慢慢相信自己也有一些可愛的地方,你的「不過度付出」而能夠讓這段關係有不一樣的成長。

 

 

延伸閱讀

Forward, S.、Frazier, D.(2004)。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when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use fear, obligation,and guilt to manipulate you)(杜玉蓉譯)。台北市:智庫。

Gibson, L. C.(2016)。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台灣:小樹文化 。

Gottman, J. M.、DeClaire, J.(2010)。關係療癒: 建立良好家庭, 友誼, 情感五步驟(徐憑譯)。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earson, C. S.(2002)。影響你生命的 12 原型(張蘭馨譯)。台灣: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卓紋君 (2004)。 臺灣人愛情風格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 16,頁 71-117。

黃之盈(2016)。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台灣:寶瓶文化。

 

海苔熊

 

 

>>看更多本周HOT ISSUE如果愛要我犧牲奉獻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