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厭世戀愛術:一成不變的男人,需要多變的妳來完整

厭世戀愛術:一成不變的男人,需要多變的妳來完整

到底怎麼樣的女孩才會討人喜歡呢?目前市面上(至少)有兩種說法:

 

1.走小鳥依人路線,順著男人的毛摸、稱讚、鼓勵他、不要太獨立,要給他有表現的機會。

 

2.做自己就好了,如果妳也不喜歡自己,沒有人會喜歡妳。或許有些時候會顯得比較強勢、與他意見相左,不過有些男人就是喜歡有挑戰性的人。

 

不過,這兩種說法都有優點,也有弱點。如果妳本來是一個很獨立的人,但是為了討人喜歡,有些時候故意做球、裝傻、裝蠢、裝可愛、裝不會,當妳們在一起之後,妳不太使用這些招數,對方還會喜歡妳嗎?或者妳願意長期這樣演戲下去嗎?另外,如果妳本來就沒有很喜歡自己,看了很多書說要「愛自己」、不要管男人想什麼,這些妳都懂,但遇到妳喜歡的對象的時候,妳真的可以不管嗎?

 

其實,根據自我擴張理論(self expansion theory)(A. Aron, Aron, Tudor, & Nelson, 1991; E. N. Aron & Aron, 1996),有些時候第一種人有人憐愛,有些時候第二種人反而會吸引到男人(你這不是廢話嗎,好啦我現在要來講是「哪些時候」了)。

 

到底要不要順著他的毛摸?

 

心理學家Arthur Aron 等人(2006)做了一個實驗,他請大學生寫下五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後將學生兩兩隨機做配對,看他們兩個人會不會覺得想要和對方進一步認識。其中第一組的學生,心理學家告訴他們說:誒,你拿到的這一個人是我們經由電腦精挑細選找到適合和你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的人。另外一組的學生,心理學家告訴他們這個配對是隨機的。結果發現,第一組的學生傾向和自己「興趣將左」的人進一步認識,第二組的學生傾向和自己「興趣相近」的人認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當妳覺得自己和他是「有機會」的時候(如:被告知兩個人是經由挑選配對的第一組),彼此的「差異變成一種美麗」,那些妳不熟悉的、他喜歡而妳不喜歡的事情,會變成一種挑戰;但是當妳不確定和他有沒有機會的時候(或者是妳想跟他更進一步的動機很小的時候),相似的兩個人才比較有可能互相吸引。

 

換句話說,如果妳可以感覺到他一開始就有想認識妳的動機,那麼「製造一些挑戰」,在互動的時候表現得有一點「不太乖」,讓對方會有很新奇、興奮的感覺。但如果兩個人之間沒什麼火花,還是走安全牌、順著他的話去說比較好。

 

關鍵:他是否厭世

 

「厭世」是另外一個有趣的關鍵(好啦,「厭世」是我的詞)。心理學家Wright 等人(2004)讓受試者寫了人格測驗。其中,

 

-第一組的人告訴他們:根據我們的測驗分析結果,你最近的日子一成不變,應該覺得相當無聊吧?

-第二組的人告訴他們:你的生活充滿了很多複雜的事情,最近一定覺得快要滿出來了。

 

然後讓他們選擇會想要跟誰一起做接下來的實驗(當然人格分析測驗的結果是假的、接下來也沒有任何實驗要做)。結果發現第一組會想要跟「不同種族」的人做實驗(例如白人會想要和亞洲人),第二組會想要和「同種族」的人一起。所以,當妳覺得每天都在做一樣的事情的時候,就會想要有挑戰(找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可是當妳已快要被生活給淹沒的時候,就會想要平靜、放鬆、做自己習慣和喜歡的事情。

 

雖然從這個實驗推論起來有點遙遠,不過後續的一些其他研究也發現,我們其實是渴望平靜,又喜歡變化的。換句話說,如果妳現在工作的地方非常無聊讓你很厭世,或是每天都在做一樣的事情,那麼「總是有新點子」的妳(例如週末找大家去走皇帝殿、或者是策劃來辦一個睡衣party),有可能會讓辦公室的男人們看到妳的特別;但如果公司的業務已經很有挑戰了、或者是常常處在雞飛狗跳的水深火熱當中,那麼小鳥依人、刻板印象的那種「賢內助」可能有助於妳吸引到這些男人。

 

回到自己

 

每次寫這種類型的文章我都有點心驚肉跳的(幸好我肉很多),因為我一直相信,沒有哪一種特定的人,可以吸引到全部的人。因為每段關係都是特別的,我除掉外貌吸引力之外,怎麼會有那種「所有男人看了都會喜歡的女人」?

 

況且,如果妳總是希望自己變成討人喜歡的人,往往很矛盾的,會變成令人討厭的人──因為妳很容易為了感情而患得患失(Knee, Bush, & Cook, 2008)、然後搞得裡外不是人、自己都不認識自己。唯有把焦點放自己身上,才能看見愛情真實的模樣。

 



延伸閱讀

Aron, A., Aron, E. N., Tudor, M., & Nelson, G. (1991). Close Relationships as Including Other in the 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2), 241-253.

Aron, A., Steele, J. L., Kashdan, T. B., & Perez, M. (2006). When similars do not attract: Tests of a prediction from the self‐expansion model.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3(4), 387-396.

Aron, E. N., & Aron, A. (1996). Love and expansion of the self: The state of the model.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1), 45-58.

Knee, C. R. C., Amy, Bush, A. L., & Cook, A. (2008). Relationship-contingent self-esteem and the ups and downs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3), 608-627. doi: 10.1037/0022-3514.95.3.608

Wright, S., McLaughlin-Volpe, T., & Brody, S. (2004). Seeking and finding an expanded “me” outside my ingroup: Outgroup friends and self chang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ustin, TX.

 

 

海苔熊

 

>>看更多本周HOT ISSUE是男人都會喜歡她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