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玻璃心情人:為什麼動不動就威脅我?

玻璃心情人:為什麼動不動就威脅我?

「你今天晚上回來吃飯嗎?」May說。

「沒有耶,你晚上不是要開會?我剛剛買便當了。」

「我有跟你說開會取消了啦!」

「可是我便當買了耶,我在公司吃完再回去」

「我討厭你!」女朋友把電話掛斷,留下錯愕的Jason。在一起兩個多月以來,這樣的對話已經是常態,Jason往往都得要再拿起電話,好說歹說的安撫他。他嘆一口氣,默默地回撥給她。

 

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嗎?感覺像一隻刺蝟,一不小心就會踩到他的地雷?像是May這樣的情人,我稱為玻璃心情人,通常有幾個明顯的特徵:

 

●只要有一點點不符合他的意,就會暴跳如雷。

●對事情或者是人的看法往往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壞。

●情緒起伏非常明顯,原本還好好的,但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會動怒/落淚

●極度缺乏安全感,很怕伴侶會拋棄他

 

玻璃心的成因


講到玻璃心,可能很多人會連結到「女性很情緒化」,事實上,男性也可能會有上述的狀況(Johnson、Murray,2008岡田尊司,2017)。為什麼May如此「玻璃心」呢?感覺隨便碰一下就會碎掉,很容易就情緒爆炸?他們在人際關係上面的起伏,其實是反映了他們對「自我」看法的不穩定(unstable self)。研究發現,和這種類型的人相處,感覺就像是「走在蛋殼」上(Walking on Eggshells)(Lemay、Clark,2008),你會很害怕自己因為講錯話,又要花很長的時間去修補——重點是,那些修補的話,對方還不一定會買單(因為他常常會「執著」地相信「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好啦,他本人也表示苦惱)。一個玻璃心的人,內心可能有這樣的運作過程:

 

1.自我投射

 

那些他責罵你的話,有可能只是一種投射(projection)(Joyce、Sills,2010)。由於他無法接受自己內心當中那個「討厭的自己」,所以會把那個「討厭」丟到你身上,認為「一切都是你害的」、「都是你對不起我」。換句話說,你只是一隻代罪羔羊。所以,當他又用「自己身上的議題」來「射」你的時候,你要很堅定的告訴自己「這是他過去的『鬼』,不是你的問題,不要隨他起舞。」而如果你總是無法控制的會努力的想要安撫他(就像前面例子當中的Jason 一樣),那麼你就要想一想,是他身上的「什麼」,勾動了「你自己的議題」?

 

2.兩極化思考

 

在玻璃心情人過去的經驗當中,人是不可信賴的,但一方面又很渴望能夠擁有感情,所以當你對他好的時候,他就會把你捧上天,當你沒有辦法如他所願的時候,他就會把你貶入地獄、甚至故意踩你的痛點。在他的世界裡,永遠只有兩極化的思考(Sharf,2013),不能容忍中間灰色的地帶。從客體關係的角度來看,他為了避免那個「壞」的地方「污染」到好的,就會很努力的把好壞區分開來(Gomez,2006)。


 

建立自己的心理界線

 

其實,玻璃心情人是一個籠統的名稱,他有可能是邊緣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不安全依戀(in-secure attachment)(岡田尊司,2016b)、或者是低自信(low self-esteem)、人際過敏(human allergies)(岡田尊司,2016a)等等各種人的聯集,這也不是一種標籤,只是因為過往的一些經驗,造就了現在的他(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傷」)。可是,如果我的情人剛好是這種人,那該怎麼辦呢?幾乎我認識的心理師,以及一些相關的書籍,都會提供的一個建議是:建立自己的心理界線Cloud、Townsend,2001,你覺得不舒服的時候,就要告訴他,不要一再的退讓。

 

因為當你對他的要求、情緒都是「有求必應」(一個土地公的概念)時,只要你不符合他想要的,他就會覺得「你變了!」(周慕姿,2017),然後又把你推到「地獄」那一邊。這樣一來,一方面沒有辦法讓他真正長大,另外一方面你就變成他的「情緒看護」,要照料她所有的需求。

 

當然,「界線」總是說得簡單做得難。不過有趣的是,當你越是「順著他」,衝突可能能夠暫時獲得緩解,但他卻會「病得更重」(因為他不需要改變);當你願意多留一點空間給自己,反而能夠創造和以往更不一樣的關係。

 

 

延伸閱讀

Cloud, H.、Townsend, J.(2001)。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台北市:道聲總經銷。

Gomez, L.(2006)。客體關係入門: 基本理論與應用(陳登義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Johnson, B.、Murray, K.(2008)。搞定怪咖情人(Crazy Love:Dealing With Your Partner’s Problem Personality)(柯乃瑜譯)。台灣:印刻。

Joyce, P.、Sills, C.(2010)。完形諮商與心理治療技術(張莉莉譯)。台灣:心理出版社。

Lemay, E. P.、Clark, M. S. (2008)。 “Walking on Eggshells”: How expressing relationship insecurities perpetuates them[Artic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2),頁 420-441。 doi: 10.1037/0022-3514.95.2.420

Sharf, R. S.(2013)。 完形治療:一種體驗式的治療 (馬長齡、羅幼瓊、葉怡寧與林延叡 譯)。載於 諮商與心理治療。(第 2 版,頁 227-268)。 台北: 心理出版。

周慕姿(2017)。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台灣:寶瓶文化 。

岡田尊司(2016a)。人際過敏症:曾經良好的關係,為什麼突然改變?(張婷婷譯)。台灣:時報出版。

岡田尊司(2016b)。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愛着障害子ども時代を引きずる人々)。台灣:聯合文學。

岡田尊司(2017)。戀愛這種病:解讀自我與對方的人格,診斷愛情的現在與未來(張婷婷譯)。台灣:時報出版。

 

海苔熊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