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愛」絕對可以化解一切/許皓宜:「面對」,或許才是一種最快的療癒。

「愛」絕對可以化解一切/許皓宜:「面對」,或許才是一種最快的療癒。

 

(圖片來源)

 

許皓宜老師,擁有豐富的諮商經歷,聽過太多內心的徬徨和現實的衝擊,卻總是能以最精闢的解析,和溫柔的建議與提醒,一次次幫助許多人度過難關。她出版過許多暢銷著作,無論是談家庭親情、職場關係、女性成長,均令人信服且備受療癒。

 

 

「沒有受過傷的人,不會真正強大。」

 

她的全新創作《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透過一段段親子間的交換日記,觸摸我們每個人內心最深層的領域,帶我們回到原生家庭裡,探索焦慮的源頭,一步步陪伴我們自我修復創傷。

 

這次透過姊妹淘的專訪,讓我們聽聽許皓宜老師從專業的角度剖析,帶領我們檢視親情家庭、愛情和自我成長,相信看完後,你我都能有相當大的收穫!

 

 

許皓宜老師完整專訪請點下一頁↓↓↓

 

新書採用親子交換日記的方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寫作想法?希望藉此和讀者分享什麼樣的問題呢? 

 

許皓宜:我記得在小學之前,每年母親節都會做一張卡片送給媽媽,裡頭寫滿感謝媽媽的話,但青春期之後就很少這麼做了。我自己的解讀是:隨著成長,我們與父母的想法不再一致,當然除了感謝之外還有怨懟。在諮商工作中,我遇過許多對父母有怨懟的當事人,大家困擾的往往是不知如何向父母表達這些感受,所以任由彼此的距離越拉越遠。好像非得要等到「蓋棺」的那一天,所有親子間的恩怨才能真正了結。

 

我常常為此覺得可惜,看著某些人帶著心結,等到父母老了、過世了,他們的內心還是為無法表達所苦。某天,我突發奇想:「如果只是因為無法把真心話說出口,那用書寫來表達會怎麼樣呢?」我腦海中開始勾勒出與自己的媽媽相互通信的幻想,發現自己的嘴角居然漾出笑容。

 

這本書正式發行前,我將自己收到的第一份成品送給我的母親。大約看了二分之一的內容後,某天,母親跟我說:「我現在有一個衝動。」我問她是什麼衝動?她說:「我也想要寫一封『家書』給妳。」

 

是的,在這本書中,我想營造的就是寫信給你所愛的人的「衝動」。

 

很多人常說,家庭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行為發展,您怎麼看待這樣的看法?

 

許皓宜:百分之百認同。原生家庭幾乎是每個人從出生以來朝夕生活的地方,我們自然會用家庭裡學來的那套價值觀,去面對未來的人生。當然,我也聽過許多人說,他一輩子努力就是要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殊不知這種信念本身,就是原生家庭已經大大影響自己的「鐵證」。如果有天,你聽到某人說他「以後絕不要成為像爸媽那樣的人」,也千萬不要相信他;因為在我的工作經驗裡,很不幸地,我們常常在某個最為平凡的日常時刻,突然領悟到:「我實在還是很像我爸媽」。

 

假設如果生長環境真的不健全,您會給予這樣的孩子什麼樣的建議?

 

許皓宜:我們年紀幼小時,因為所理解的有限,對創傷的感受性便特別強。比方說,同樣是被生氣的父母推擠一把,如果發生在小時候,可能難過得感覺天都要塌了,但若這發生在成年時,難過的強度卻可能大為減弱。我認為這種心理特質,是上天幫助人類適應生存的一種妙方:不管我們小時候經歷過什麼,只要學習提醒自己用成年的思維來看待過去的事,那種家庭不健全的傷痛往往就好了大半。

 

我之所以不斷書寫,便是希望讀者能從心理學的閱讀中更加擴大自己的覺察;所謂「成年的思維」就是在不斷覺察中,被提升的。

 

假如因為工作等因素無法將孩子照顧周全,您會給這樣的家長什麼建議?

 

於無法照顧孩子周全的家長,我反而認為應該先認同自己本身的無奈—不要虐待小孩是基本原則(比如「毒打」或其他侵害),然後在自己能力可及的範圍內,儘量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愛。

 

「愛」是心理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不論什麼樣的家庭結構,只要孩子感受到愛,創傷就不必然成為有害的殺傷力,反而可能增加生命的深度和厚度。

 

許皓宜老師對於感情溫柔的提醒請點下一頁↓↓↓

 

(圖片來源)

 

 

當我們內心對於一段感情感到焦慮和不安全感時該怎麼辦?

 

許皓老師整理以下三點:

 

(1)停下來辨識這些時刻,對方做了什麼讓我如此焦慮不安?

(2)與現實相互檢核,對方的行為真的值得我如此焦慮不安嗎?或者我的焦慮不安其實已經超乎現實?

(3)倘若發現自己的焦慮不安超乎現實,不斷問自己:這種感受熟悉嗎?過去哪些時刻我也曾經這樣?

 

找出過去的連結,我們可能發現那些焦慮不安來自原生家庭的某處,而不見得屬於現在的這段感情。所以我們可以做的事很多:比如像對伴侶坦誠自己的發現,或回到那個焦慮不安的源頭去解決問題…

 

無論親情、友情、愛情,您認為怎麼樣的付出才是最舒服的狀態?「愛」這件事情真的可以化解一切的癥結嗎?

 

許皓宜:我當然相信「愛」可以化解一切,但有趣的是,「愛」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往往是每個人可能窮盡一生都在學習的。從前,我覺得自己是個一頭熱的參與者,不管是友情或愛情,常常飛蛾撲火地殺進去(大概只有對親情的反應最冷漠、彆扭),但卻只是一廂情願地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愛。講句不客氣的,這種行為其實是「爽到自己、苦了對方」,然後還覺得自己付出許多,相當委屈。

 

這麼多年的學習後,我開始體會,要經營一段好的感情,得要自己先「愛得舒服」,被你愛的人才會舒服。當我們處於一種勉強的狀況下去愛,就容易對所愛的人產生不合理的期待。比方說,一個天天去幫喜歡的男生送便當的女孩,雖然嘴巴上說自己不求回報,心裡卻何嘗不是期待,哪天男生會正眼看待自己、接受自己的感情呢?

 

通常我會問這女孩:倘若妳這樣天天送便當給他,他最後卻交了別的女朋友,屆時妳會不會埋怨過去的自己怎麼那麼蠢?

 

如果你打包票自己可以接受各種突發狀況,那麼,付出才是心甘情願,而不是一種自我折磨。

 

面對所有感情中的傷害,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和解決?走出這樣的情緒,有沒有最快療癒的方法?

 

許皓宜:還好這題問的是「最快」的方法,而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最好的療癒方法因人而異,有些人遇到事情就逃,但像我這種人,偏偏很有「與敵人對戰的勇氣」。所以才有人說:「『逃避』也是一種最好的療癒」,然而我想補充的是:「『面對』或許才是一種最快的療癒。」

 

怎麼說呢?大部份的人發生不愉快事情時,常常會拼命想要忘掉,但我認識的許多心理師同行,卻是拼命地想要記起來,然後覺察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有時我們稱這為「自虐」,把自己往痛苦的油鍋裡擺;但我認為這就是最快的療癒方法—直接面對問題的根源。試想,那些習慣從問題根源中跑掉的人,何嘗不是為自己多拖一些時間,好預備某天能再去面對問題根源呢?

 

所以,失戀的人去旅行了,有天還是會想重回傷心處;因喪親傷痛而從沒去墓前祭拜過的人,心裡終究在等待能勇敢面對死者的那一天…

 

人生啊,就別求「最快」的療癒方法了。尊重自己的心靈步調,總有一天,時間會帶我們找到答案。

 

【許皓宜老師宣傳新書時間】

 

 

 

 

許皓宜:我一直希望能創作「文學式的心理學」,把心理學轉化成好看的故事,不要停留在學術上的大道理—《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是我寫作以來最貼近這想法的一本作品。每每再次閱讀,自己都還是在不同的地方感觸流淚。

 

我們生而為人都應該來看一下這本書,你才會覺察:自己在這人生的漫漫長路上,到底是怎麼挺過來的?

 

 

許皓宜老師免費諮商活動,詳細資訊請到》https://goo.gl/Ym8MMh

 

 

更多許皓宜新書資訊請到博客來】

 

 

照片出自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粉絲頁

還有更多,你想知道的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