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矛盾依戀:怕被拋棄又推開所愛的人

矛盾依戀:怕被拋棄又推開所愛的人

這陣子我收到了許多「矛盾依戀」來信──又焦慮又逃避,又想抓住對方,又很弔詭地把對方推開的人。我想藉由一封遠方的來信*,來討論這個題。

 

親愛的海苔熊:

 

我男友是很關心我的人,但和他相處時,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被拋棄,所以常常說出傷害他的話,是一種既使渴求愛,卻擔心被傷害的矛盾心態。我常常想,不如我先傷害自己(和他),讓我更難受再說吧。例如:拜託甩掉我好不好……或是一直想像自己被分手的情境等等。昨天看到朋友在臉書上分享心情,好多人在下方給他留言安慰,除了邊緣、感到難受外,更覺得自責,覺得我造成男友的負擔,像拖油瓶一樣,於是我又請求他放棄我、讓我自暴自棄……。我很不喜歡我自己這樣,但我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Antina

 

 

 

親愛的Antina:

 

我可以感覺到你真的很怕受傷害,你不想講出這些話,不過就是會「自動地」講出來,那好像是一種刺蝟的技能,透過傷害別人,來避免自己受傷,不過它其實是一把雙面刃,為了不要讓自己受傷,反而讓彼此都受傷。

 

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是,因為你打從心裡覺得自己是不會被愛的,所以透過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果然」是不被愛的。雖有種小小的爽感,但這個爽的背後,有一種大大的哀傷……。

 

 

「先開口拒絕、當壞人的人,往往才是最怕受傷的人。」Dabby Woo(2016)在書中說,也是矛盾依戀的人典型的心境:想抓住對方,但又因為怕受傷,把對方給推開。那該怎麼辦呢?有兩個方法:「自我覺察」與「翻譯年糕」。

 

1.自我覺察:

 

每次看到心理師、心理治療的文章都會提到「覺察」的重要(何曉嵐,2011許皓宜,20152017陳金燕,2003),不過這兩個自好像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模糊。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好了,能不能夠更清楚一點。對我來說,「覺察」其實就是一種「完形」,讓那些你沒有好好看過、走完的情緒,有被看見的機會(Clarkson,2002Joyce、Sills,2010)。

 

例如,前陣子我和好久不見的朋友約見面,我心裡很緊張(內心第一個想法是:該不會是直銷吧),我還上網把他的名字和一些直銷公司連結在一起,結果都沒有查到相關的資訊。見面之後,才發現他只是單純的想要聚聚,了解彼此目前的工作狀態。姑且不論他真正的目的是什麼,但當天回去之後,我想起這件事情就會想要把拳頭「握緊」,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以往,我就會跳過這個動作,繼續做我的事情,弄投影片、分析資料等等,但我仔細的感受了一下,我覺得它觸發的是「我覺得人不可信任,可是實際上並不完全是如此」、「我覺得我誤會他,有一種罪惡的感覺」,好好的感受這個情緒,儘管以往他在腦中停留的時間大概只有零點幾秒。

 

當然,這個覺察並不會讓我的人際交往、感情生活立刻變得順利,不過,當我再想起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就不會再把拳頭緊緊的握著了,因為的情緒已經「好好的感受」過了,它就沒有再襲擊你的必要。

 

2.翻譯年糕:

 

第二個方式是在你狀況好的時候,教他一些「翻譯年糕」,例如告訴他,你在「請求他放棄你」的時候,其實真正的意思是「希望他不要放棄你」等等。畢竟這些話是有些時候是「自動」被說出來的,真的難以控制。

 

矛盾依戀的人常常把自己搞得很辛苦,也把自己的伴侶弄得很痛苦,重點是兩個人都不想要這樣,但又不知道該怎麼樣。我想你已經看到了這樣的一個互動模式,其實已經是很大的一步了。接下來,就是覺察每一次你講講話傷害彼此的時刻,然後試著做出一些小小的調整,例如把傷害的話改成比較委婉的方式,或者是延遲說傷害的話的時間(就算是慢10秒說出來也好),讓自己想清楚之後再說。

 

如果這些都做不到,也可以和事先對方先溝通一下,當你說某些話的時候,不要當真,並記得的時候和對方道歉。

 

改變並不容易,但就看你願不願意停下來,多經歷一些情緒。

*經當事人同意後分享

 

海苔熊

 

延伸閱讀

Clarkson, P.(2002)。完形治療的實踐(卓紋君、徐西森、范幸玲與黃進南譯)。台北:心理出版。

Joyce, P.、Sills, C.(2010)。完形諮商與心理治療技術(張莉莉譯)。台灣:心理出版社。

W∞, D.(2016)。DEBBY W∞的戀愛自癒手冊。台灣:大塊文化。

何曉嵐(2011)。負向自我思考習慣、心智專注覺察、自我監控覺察與憂鬱的關係及內觀認知治療效果之研究。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台北市。

許皓宜(2015)。人生不能沒有伴:找回各種關係裡的安心感。台灣:如何。

許皓宜(2017)。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讓你沮喪的不是人生,而是你的焦慮。台灣:如何 。

陳金燕 (2003)。 自我覺察在諮商專業中之意涵:兼論自我覺察督導模式[Self-awareness in the Counseling Professional: The Self-Awareness Supervision Model]。應用心理研究(18),頁 59-87。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