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當“孝順”越來越變成個貶義詞

當“孝順”越來越變成個貶義詞

 

 

中國人有種把所有節日都過成春節的能力。

所以假期奉命串了不少門子,聽了不少閒事。

陪長輩去看她的媽媽,她媽媽是老紅軍老幹部,工作之後就住在幾進幾出的大宅子。

現在年紀大了,老伴過世,她那個位於市區的老房子,已經成為幾位子女搶奪繼承權的目標。

小兒子最有心機,沒等立遺囑就已經全家搬進去了,只等老太太駕鶴西去。

掐指一算,這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如今好歹也值三百萬,再霸佔住老太太的退休金,下輩子根本就不用營生,天天抽煙喝酒燙頭都餓不著一家老小。

為了利益人是可以無所不用其極的。

 

老大閨女,也就是我跟她去串門子這位,平時裏對老人最好,老人家花錢裝修看病,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所以是這個小兒子主要Diss的對象,平時經常在老人家耳邊吹吹風,什麼您別看她對您這麼好,其實就是想要您的錢;

您知道您現在為什麼天天咳嗽,就是因為她那天帶您出門看病,又著涼啦,您現在啊,就是聽我的,靜養!

老大閨女氣的不能行,但還是心疼媽媽,隔三差五趁著小兒子不在家,就偷摸回來看看老娘。

畢竟她只要是來,小兒子准沒好臉色。

老人意識清醒,摸摸老大閨女的臉,啥也沒說,就跟閨女說,啊,我知道你這幾年吃苦了,但是聽媽一句話,把委屈咽到肚子裏吧,做個孝順閨女,一切都是為了大家族好

 

我這長輩本來是想跟媽媽訴訴苦,結果聽到老人家一句“你把委屈都咽了吧,這才是孝順,就痛哭失聲了。

我看著都心疼,還是老樣子,中國絕大多數的父母認為孝順就是無條件的服從,否則就是不孝。

所以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孝順越來越變成一個貶義詞,幾乎等同於不幸,沒有自我,付出卻沒有回報。

 

中國人對於孝順的觀念根深蒂固。假期最後一天,回京高鐵上,又翻了一遍胡蘭成的《今生今世》。

他寫自己第一段婚姻,娶了一個農家女子叫玉鳳

玉鳳28歲染病。知道自己時日無多,臨死的時候跟圍在床邊的親戚挨個囑託。

跟胡蘭成說他以後可以再娶妻,跟四歲的孩子說要聽後媽的話,跟胡蘭成的媽媽,也就是自己的婆婆說:

我這個病是不能好的了。我不能服侍娘娘百年歸西,是我不孝順。

臨死,還在念說自己不夠孝順,不能給老人家養老送終,這心這是夠大的。

年紀大一點的,為了家庭和諧犧牲自我叫做孝,在家裏不講公正叫做孝;

再年輕一點,不結婚就是不孝;

再年輕一點,不按照家庭意願追求穩定就是不孝。

所以很多家庭矛盾因這個而起。

 

我前段時間父親節做了一個調查,如果重回到20年前,希望對父母說什麼話。

我以為大家都會是溫情脈脈地說,我還做你們的孩子之類的。

結果大家的評論一水兒的都是,媽,你別生我。

 

為什麼?

理由就是生了孩子,卻不能夠讓他們做自己,用一些僵化的,情緒化的標準要求他們。

 

買房,結婚,穩定,顧全大局。

 

做不到這些,就不是孝順,就不是父母的好兒女。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要麼就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媽寶。

 

“你為什麼和我分手?”“我媽說的。”

“你為什麼和我吵架?”“我媽讓的。”

“你為什麼和我結婚?”“我媽逼的。”

 

要麼就是心理脆弱,付出感很強,自我和約束之間互相拉扯。

 

“你顧全大局吧。”

“你別折騰了。”

“你別讀博士嫁人吧。”

 

父母和孩子都不開心。

父母覺得自己怎樣有這樣雞兒的孩子。

孩子覺得自己怎樣有這麼倒楣催的父母。

 

其實大家想清楚一點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希望彼此獲得幸福和快樂。

所以想清楚這一點,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以終為始。大家都會鬆弛很多。

 

 

就像是最近看李安的訪談,他就把這件事情想得很清楚。

 

 

幹嘛要求孩子孝順,愛就可以了啊!

 

 

 

林韻(正經嬸兒)粉絲專頁

林韻(正經嬸兒)微博

 

林韻全新作品《愛情,不過就是理解複雜,選擇簡單》時報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