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情緒恐嚇型情人】和他人搞曖昧,卻振振有詞

【情緒恐嚇型情人】和他人搞曖昧,卻振振有詞

文/黃之盈 圖/Shutterstock

 

 

只要她表達不滿,先生就會說:「那女的很可憐,難道你要見死不救嗎?」

「這次又是哪一個女人?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你在講什麼?那只不過是同事聚餐後,又續攤一下,所以喝了點酒,你也可以誇大成這樣……」

「我怎樣?你前幾次是上交友網站,我有說什麼嗎?我忍多久了?」

「夫妻之間要同心。你是我太太,你怎麼對我這麼沒把握?怎麼連你都不了解我?」

 

其實之前只要先生不在身邊,她就像抓賊一樣,登入他的每個帳號,查對話紀錄,並盤查他最近瀏覽的網站。

 

但先生也很憤怒:「你那麼愛查,又愛生氣,乾脆通通刪掉好了!」

結果先生刪掉帳號、密碼,說是要讓她安心。

她覺得先生說的話並不合理。夫妻是要同心,是沒錯,但要看事情吧,當先生說要讓她安心,卻一下上交友網站,一下又跟女同事曖昧不清,這樣,任誰都不會安心。

 

無法擺脫的「言下之意」

 

她覺得痛苦,因為──

當先生對她說「夫妻之間要同心」時,

其實這句話的言下之意是:「你不應該這麼不了解我。」

當先生說「你是我太太,怎麼對我這麼沒把握?」時,

言下之意是:「你不應該查我,我應該盡情做我想做的事。」

甚至最後一句話,「怎麼連你都不了解我?」

言下之意是:「因為你不了解我,所以我可以離開你。」這最讓她覺得難受。

所以每一次,當先生出包,她就會折斷理智線。

她覺得自己有口難言,萬般無助。

她知道先生平常什麼都好,但就愛和別人搞曖昧。搞曖昧像是他們之間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也是他們之間難解的地雷。

只要她表達不滿,先生就會說:「那女的很可憐,難道你要見死不救嗎?」或「她連一個朋友都沒有,難道你是這麼殘忍的人嗎?」

她被先生一次次理所當然的說詞,弄得暈頭轉向。

她很不安,只能催眠自己:

「先生講得沒錯。」

「先生只是太為人著想。」

「先生還是有許多其他的優點。」

……

 

其實,這種感覺對她來說,她覺得很熟悉。

她的父母會分開,是因為媽媽外遇。但媽媽後來也與叔叔分開,接著陷入無數擇偶、換偶的過程。

她常聽到媽媽說:「我不過是想要找到一個我真正愛的人,難道這樣有錯嗎?你說是吧?」

她是媽媽最佳的精神支柱,一輩子都覺得媽媽說得很對。

「你要找個有道德、良知的男人,才不會跟我一樣感情失敗。」她看著母親感情不順,她期許自己能找到一個可以託付終身的善良男人。沒想到,她最後選擇了看起來最老實,但卻讓她最不安的先生。

 

我們在原生家庭受的傷

當你聽到對方說「為什麼你不相信我?」因而覺得有問題的是自己時,那麼,你可能與上述的她有同樣的問題。

 

 

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

 

一個長期生活在情緒恐嚇狀態下的人,如果嚴重的話,將引起身心或精神方面的問題。

 

他們一方面無法辨識自己已經被情緒恐嚇,一方面還自我懷疑,認為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不夠多,但又因為生氣和發怒,導致對方找到更多依據,說是你自己庸人自擾。

 

你無法解釋自己為什麼在溝通的時候會怒不可遏,更無法解釋為什麼理智線會斷掉,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讓渡這些特權給對方。

 

其實,這些往往與我們過往來自原生家庭的信念,或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有關。例如,你的父母給你一些好聽的理由,然後要求你犧牲自己,你無法質疑,也沒有其他選擇,只能默默接受。

 

一個習慣對他人情緒恐嚇的人,往往會不擇手段的爭取自己的利益。

「其實我也不是一定要這樣,要不是他很可憐……」

「為了要讓我爸媽滿意,我只好說謊,我很孝順吧!」

「為了家庭和諧,我做出連自己都無法接受的事,但這很值得……」

「為了愛我的太太,我每天都要戴著面具過日子,好讓她開心。」

身為旁觀者,我們會覺得這是謬論,但此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卻最讓另一半感到糾葛。

 

他們想做什麼事情都很有理由。然而,這些理由通常不是真正的原因,而只是他們為達到目的,也就是「引發對方的同情心和憐憫,好讓對方付出更多」。

 

當他們自己有所求的時候,會壓低姿態,彷彿願意付出一切,但一旦他們占上風,卻又斤斤計較,覺得他們凡事都是對的。

 

不過,當他們讓對方難受時,他們會馬上表達,「很抱歉,我不是故意要讓你傷心,如果你真的傷心了,那不是出於我的本意!」

 

如果對方不諒解,他會表示:「如果你無法體諒,也沒關係,但我會一直彌補你。」

以欲拒還迎的方式,讓對方徹底卸下心防或心軟,其實他只是在演自己悲劇英雄的內心戲,並希望你配合演出而已。

 

擅長創造讓人遺憾和矛盾的情感

 

長期承受情緒恐嚇的人,若想逃離對方的情緒恐嚇,但往往也不知道該如何做。

 

他們要對方接受自己的欲望和要求,一旦對方不想接受,就好像要承受不為另一半著想、不懂事、不聽話、不懂人情世故等這些評價。這種透過潛意識的操縱和要求對方迎合自己的欲望,卻常常包裝成好聽的話,合理化各種要求。

 

於是,操縱和失衡的關係開始在他們之間展開。如果他知道自己正在操縱,是有目的性的做這件事情,也許還有點自覺。

 

但如果他們沒有這份自覺,甚至覺得自己是為了對方好,例如「我正在教太太怎麼了解我」,或是對太太說「我會這麼做,是為了維繫我們夫妻之間的情感」這種漂亮話,甚至在日常中拚命的付出關愛,再製造衝突,讓對方很不安、很難受。

 

他們往往沒有發現自己正在對對方情緒恐嚇,而對方也覺得他平日是個很有風度、很善良的人,所以有時還會懷疑自己,是否有問題的是自己,但其實創造遺憾和矛盾的情感,就是他們擅長的做法。有遺憾,也才會凸顯拯救和彌補的價值。

 

而當他們被質疑,他們會回應,「難道我這麼不值得你相信嗎?」「為什麼你這麼不尊重我?」其實他是想獲得你的諒解,好讓他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

 

若你因為太生氣,而使用暴力,那麼這正好掉到他的陷阱裡。他更有理由說你瘋了,所以你要交付更多的代價。情緒恐嚇者,是予取予求,讓人繼續失能的高手。

 

 

擅長對別人貼標籤

 

面對一個情緒恐嚇者,你常被貼上愛發脾氣、愛計較、愛施壓的標籤,而你無論做什麼都無法真的開心,因為你身邊有一個只想被滿足的利己主義者,而你又常常被這些看來很正確的話所蒙蔽,並且覺得是自己有錯。例如:

「家人不是就應該要相親相愛嗎?」

「你不知道不要在小孩面前吵架嗎?」

「你實在很不像話,長輩在現場,你還要找麻煩?」

「你身為我的太太,為什麼就不懂得體諒我?」

……

 

每一個你、你、你,看起來好像都很有道理,但卻都沒有真正聚焦到問題。一是你可能也說不清楚,二是你即使說了,別人可能也無法理解,可能還會被指責,「他人這麼好,是你有問題。」「是你不夠相信他,他才會這樣,他是被逼的。」這種感覺就像是懷了一個巨大的祕密,卻說不出口,也無法對誰吐露清楚。

 

《看不見的傷,更痛》寶瓶文化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