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為什麼付出真情,反而惹人厭?我付出了那麼多,我該怎麼辦?

為什麼付出真情,反而惹人厭?我付出了那麼多,我該怎麼辦?

文/楊嘉玲 圖/Shutterstock

 

 

你可能會有的心理感受

 

放不下:

我不幫忙,他很可憐!

沒有我,他該怎麼辦?

我沒有辦法視而不見!

 

在乎:

我付出那麼多,現在放棄不就什麼都沒有了?

 

 

不曉得你是否在路上救過流浪貓狗?或是看到網友的分享,到某個路口找孤苦無依的老爺爺或老太太買東西,讓他們可以早點回家?

 

古人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看到需要被幫助的人,適時地伸出援手,是一件很美好、且值得鼓勵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不計一切代價、傾家蕩產,想要「解救」某個人或某件事,像是收養上百隻流浪貓狗,卻無法提供牠們適合的居住空間,搞著周遭環境惡臭不堪,鄰居前來抗議,依舊置若罔聞、視若無睹。你還會覺得這是值得傳頌的佳話嗎?

 

其實,幫與不幫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心理界限雖然一再強調,只負擔屬於自己的責任,不是自己的問題就該還給對方。但是並不代表我們就得變成是冷冰冰的機器

 

人,像是《星艦迷航記》裡頭的史巴克(Spock),一切以「理性」做依歸,不講情感。

 

當你覺得自己有能力、並且願意提供協助時,此時你的界限是可以暫時性的放寬、放大,把對方的需要先承擔起來。但是這麼做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你得評估自己有沒有「量力而為」,並且能做到的底限是什麼。反之,如果你做超過了自己可以負擔的範圍,卻仍然執迷不悔,就是陷入心理界限不清的狀態。

 

所以,臺語有一句俗諺是:「先顧腹肚,再顧佛祖。」講的就是在發自內心做善事前,有沒有把自己先照顧好,是一件很重要的原則,否則很可能忙了一圈,到最後不僅沒有累積到功德,還可能製造了更多的業障。

 

回到人際的關係。在我的實務工作中,經常遇到因為同情心氾濫,而讓自己深陷流沙的事。特別是牽扯到感情議題,就更是剪不斷、理還亂。而當事人通常又以女性最為常見。故事一開始常常是對方懷才不遇,於是拿錢資助伴侶讀書、還債或創業,但是到最後不僅沒有拯救到任何人,還賠上了自己的人生。

 

 

救世主女孩

 

蘇菲是一個愛好藝術的輕熟女,有穩定的工作,也喜歡四處旅行。在一次友人聚會中,她認識了傑克,一位樂團的主唱。兩個人一見面就有聊不完的話題,傑克很快地就抓到蘇菲的喜好,約她參加演唱會、看劇場。

 

風趣幽默的傑克,總是能把蘇菲逗得合不攏嘴,一下子就贏得了她的芳心。兩個人迅速陷入熱戀,常常形影不離。為了創造更多見面的機會,蘇菲便開口問傑克要不要一起同居。一來,是考量到傑克的收入不穩定,兩個人一起住可以省下不少生活費;二來,生性浪漫的傑克,常常為了練團,日夜顛倒、三餐不定,也讓蘇菲頗為擔心。一起生活,蘇菲就可以就近照顧。

 

就這樣他們度過了一段甜蜜的時光。直到傑克重感冒了,嚴重失聲,甚至影響到表演水準,被觀眾投以噓聲,讓他信心大受打擊。有好一段時間,傑克都待在家裡、足不出戶,一副萎靡不振的模樣,讓蘇菲非常煩惱。蘇菲用盡了方法,鼓勵他重新出發,但是傑克都不領情。整天就是打電動,什麼事情也不幫忙,而且只要一不順他的心意,就大發雷霆。同時,對蘇菲的行蹤異常敏感,經常奪命連環扣,蘇菲若是遲了一點接電話,就會被懷疑和其他男人在一起,讓蘇菲疲於解釋。

 

很多朋友看不下去,紛紛勸蘇菲趕緊分手,不要浪費時間在不值得的人身上,但是蘇菲實在捨不得熱戀時的美好時光,總是告訴朋友,也彷彿是在說服自己:「其實傑克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他只是一時失志,如果我這時候離開他,他就真的一無所有了。我不能這麼狠心,我得幫助他度過這個低潮。」

 

蘇菲一心相信雨過一定會天晴,只要她持續努力傑克絕對會找回歌唱熱情,再度在舞臺上發光發熱。為了讓傑克安心,加上蘇菲也不知道如何面對外界的關心,漸漸地就和朋友疏遠了,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愛情上。

 

就這樣蘇菲的薪水,不僅要支付房租和所有帳單,下了班,她哪裡也不能去,只能趕緊回家,打理晚餐,讓傑克安心、不會情緒失控,否則她得花更多時間安撫,阻止他做出自殘或傷人的行為。

 

你一定認識或聽過有些人,特別是女性,即使伴侶對她很差、不事生產、拳打腳踢,她卻仍堅持留在一段不舒服的關係,不願離去。或許,你會覺得是基於女性是經濟弱勢,加上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所以她不得不留下來。

 

但真實的狀況是,即使女方和男友沒有婚姻關係,不受法律束縛,她仍會因為愛情不斷地犧牲奉獻,直到最後失去自我價值。就像故事裡的蘇菲,儘管身旁的人都勸她回頭是岸,別再執迷不悔,但她就是鐵了心愛著傑克,就算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

 

別以為這些故事是特例,一般心智正常的人,遇到伴侶不當的對待,也就是俗稱的「危險情人」,應該很快就會覺悟,趕緊分手了結。但是多年的實務經驗告訴我,這樣的案例很常見,而且關係很難說斷就斷,彼此糾纏多年才會徹底結束。

 

原因就出在新聞中常聽見的「危險情人」,並不是一開始就具有危險性。如果把他們比喻為獵人的話,他們有一套獨特的手法麻痺獵物的警戒,讓伴侶失去戒心以及反抗的能力,之後才開始為所欲為。

 

就以蘇菲和傑克為例,通常情侶在交往的初期(大約是三∼六個月的蜜月期),男方對女方幾乎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這些浪漫的錯覺,會讓女生覺得自己是被捧在手心的公主,對方是自己的        ,進而付出更多的信任與關懷在男友身上。慢慢地這段關係會演變成只有兩個人的小世界。男方會希望女生下班後減少社交活動,只把時間留給自己,並且隨時報告自己的行蹤,不然就會懷疑女方的忠誠。

 

女方沉浸在戀愛的氛圍中,便合理化男生的要求,認為談戀愛想要隨時隨地見到對方、聽到對方的聲音是很正常的,便不疑有它,認同了男友的期待。但這正是心理界限逐漸瓦解的第一步。透過對女友社交生活的掌控,讓女生以愛情為重心,什麼事情都繞著男友打轉,漸漸地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在社交圈中愈來愈邊緣、孤立。等到蜜月期一過,新鮮感褪去,男方會用各式各樣的藉口,可能是工作不順、被上司打壓、家庭問題⋯⋯等,將脾氣發洩到女友身上,指責、數落她的不是。例如:

 

「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會,妳真是有夠笨!」

「要不是我,還有誰會想跟妳交往!」

 

以各種言語羞辱與情緒虐待,讓對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尊受到打擊。

 

你可能會不解,當事人不會覺得受傷、難過、選擇轉身離開嗎?別忘了,當他們關係走到這裡,女生的世界只剩下男朋友了,她無處可逃,又對自己失去信心。這時候,眼前這個人雖然對她不好,但至少還是「愛」她的,相對於離開後未知的焦慮和分離的失落,留下來至少是比較安心、明確的。

 

更麻煩的是,等到男友低潮過去,心情變好,他又會低聲向女方道歉,說自己不是故意的,自己也很後悔說出那些話,藉由送禮物、親自下廚、安排旅行等等,補償自己先前不當的行為,企圖挽回女方的心。

 

看到男友這麼殷勤的彌補,很多女生就會心軟,一次次原諒對方。時間一拉長,她們會自動合理化男友的行為,將之認定為一時的情緒化反應,忍一忍,一下子就過了。等男友心情好了,兩個人又可以甜蜜如初。正因為當初的美好太美,使得她無法說服自己眼前所愛的這個人,已經不是當初愛上的那個人。因此,她只好閉上眼睛,繼續假裝。

 

這樣來來回回、痛苦與甜蜜的交替,讓女生愈來愈分不清楚,什麼是合理?什麼該拒絕?她的界限不斷地被挑戰、重新定義,最後只剩下男友的意志,成為不折不扣的魁儡。即便最後男友真的動手打她,她也不會離開對方。

 

這整個過程就像「溫水煮青蛙」,一點一滴讓人失去防備,難以拒絕對方的任何請求與對待,只能被動地接受與忍耐。來自伴侶的語言攻擊以及情緒暴力,讓她們失去了自信以及對未來的期盼。久而久之,變成一種既定的互動模式,女方承受許多不合理的對待與控制,雖然覺得痛苦、不舒服,卻不會反抗,甚至認同這是相愛必然的過程,很難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對待。

 

只要她們沒有重新找回個人的界限和自信,改寫自己對親密關係的看法,即使離開了眼前這段不好的關係,她們仍有很高的機率會選擇相似的人成為伴侶,變成一種難以打破的「關係慣性」。

 

救世主女孩的迷思

 

也許,你身邊剛好就有像蘇菲這類型的女生;也許你自己正是過來人,也曾為情所困。一句「愛到卡慘死」(臺語),清楚點出身在其中的當事人是如何執迷不悔,即使所有的人都告誡她,這是一條不歸路,她的付出可能永遠得不到回報,她仍奮不顧身為愛奉獻。背後左右著他們的行為,往往來自於這兩個想法。

 

 

迷思一:設立界限是自私的行為

 

心理界限不清的人覺得一旦設下界限,就表示他只為自己而活,是一個自我中心的人。為了避免別人說自己自私自利,他們對於別人的要求幾乎是來者不拒。特別是看到對方的情況不順遂,他們內心豐沛的「母愛」,更會驅動他們想要扮演好拯救者的角色。如果自己小小的犧牲可以讓對方變得更好,那麼這一切就值得了。

 

事實上,當一個人內在仍有匱乏,他所做的事情很容易變成一種交換,而不是無條件的對待。以致於他們發現自己全心全意的照顧,並沒有得到對方的感激、或他人的肯定時,他們的情緒會從一昧的配合轉變成憤怒,並控訴對方:「我為你做牛做馬,你居然這樣對我,你難道不知道我為了你,犧牲了⋯⋯」

 

心理學家布芮尼.布朗曾說:「世界上最寬容的人,都是那些界限清楚的人。」因為他們懂得照顧自己,才有足夠的資源關懷身邊的人。不因一時的情緒失控,壓縮心裡的空間,而說出傷人的話。

 

 

迷思二:我應該要做一個好○○

 

心理界限不清楚的人很在乎他人的評價,所以他們的內心會有一個「好」形象需要去滿足,可能是:好學生、好女兒、好兒子、好太太、好媳婦、好員工、好老闆⋯⋯等等。

 

對於不同的角色,他期許自己要能面面俱到,即使心裡不喜歡對方,可是基於禮貌,他會勉強自己一定要表現出非常熱絡的模樣,以免傷害到對方的感受。只要對方的反應稍不如預期,他們很容易感到愧疚與自責,覺得自己不應該這麼粗心大意。這些一條又一條的「應該」與「框架」,常常讓他們活得非常疲倦,隨時處在備戰狀態,無法放鬆下來。他們從來沒有問過自己,這些「好」是由誰定義?把這些角色扮演好,對方一定會開心嗎?還是只會得到更多的挑剔與批評?因為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與其把決定權交給別人,倒不如設定底限,讓別人清楚知道你是誰,哪些地雷不能踩,反而能相處得更融洽。

 

 

內心真正害怕的是─害怕面對真正的問題

 

然而,他們之所以如此過分認同別人的創傷或看法,原因來自於透過焦點的轉移,他們可以暫時忽略自己真正應該負的責任,不用花力氣搞清楚自己是誰?怎麼做才會活得充實又滿足?

 

一如故事中,蘇菲看似為傑克犧牲許多個人的時間與金錢,同時也因為她忙於經營這段關係,讓她不用去面對自己的生涯議題。究竟,她真正的熱情在哪裡?

 

在認識傑克之前,蘇菲一直猶豫該不該辭職,回學校進修她最喜歡的藝術課程。她知道自己有創作天分,可是她也擔心貿然轉職會讓自己三餐不繼,得從頭打拚。蘇菲猶豫掙扎了好一陣子,直到她遇上了傑克,這個人似乎可以讓她更靠近藝術的世界,又不用經歷太大的改變。因此,她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傑克身上,這樣她就不需要面對自己生涯的焦慮。當她付出愈多,她就愈害怕失去關係,因為沉沒成本只會愈來愈大。她需要別人的存在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所以,蘇菲表面上希望男友趕快振作起來,但是事實上,她的潛意識並不希望傑克真的恢復活力,因為這樣一來,他有可能就不需要蘇菲的支持,而蘇菲就得面對自己生命的探問。也就是說,感覺上這段關係是傑克需要蘇菲的照顧,事實上,蘇菲也透過傑克的依賴來創造自己被需要的藉口。他們是相互需要的,變成了一種共生的關係。這種糾纏的心理動力,往往會維持好長一段時間,分分合合無數次,到最後把兩個人的青春歲月都賠了進去。

 

一個真正獨立的人,是可以在關係中感覺到親密,同時也能保有獨處和自主的能力。這世界上沒有誰非誰不可,當你的界限愈清晰,愈能夠吸引到相同頻率的人,一起迎接生命的挑戰,成為幫助彼此成長的梯子,而不是埋葬對方的鏟子。

 

本文出自《心理界限》采實文化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