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見不得你好的情人:你也落入「功德式」戀愛的陷阱了嗎?

見不得你好的情人:你也落入「功德式」戀愛的陷阱了嗎?

圖/Shutterstock

 

 

你遇過那種「見不得你表現好」的人嗎?他可能會用下面幾種方式來讓你停頓不前:

 

●明顯型:當你升等、職位進階、受到鼓勵的時候,只會在旁邊唱衰你「你只是運氣好,沒有人天天在過年的啦!」,久了之後你開始相信,好像自己沒那麼好

●隱晦型:阻止你的出國計劃、質疑你的夢想、並且說「我只希望你能夠多陪我」,但實際上你已經犧牲了許多自我成長、投資或工作的機會。

●腹黑型:利用各種情緒勒索,操控的技巧,把你你綁在他身邊,讓你一事無成。

 

一開始心理師阿空跟我提到這個概念的時候,我整個傻眼貓咪,還以為他在「練小薇」(亂講話),怎麼會有人「見不得自己的伴侶好」呢?直到他跟我說了下面這段話,我才恍然大悟:

 

「這些人,通常都是在感情當中缺乏安全感的人,根據客體關係理論[1],他們心中會有兩個強烈的感覺在打架:

 

1. 自卑感

a. 他一直在進步跟成長,我在原地踏步,我好糟糕⋯⋯

b. 他會不會因為越變越好,到最後我配不上他,然後他就拋棄我了?

c. 不行!不能讓這種狀況發生,我一定要想辦法把他留下來!

d. 有了!不如就拖他下水吧,把他變得跟我一樣糟糕,這樣他就不會離開我了。

 

2. 罪惡感

a. 天啊,我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我怎麼會把我最愛的人拖下水?

b. 我應該讓他好好去追逐他的夢想的,而不是把它困在這裡。

c. 我好糟糕、好罪惡⋯⋯

 

於是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一方面覺得自己這樣做很糟糕,另外一方面也因為覺得很自卑,而繼續做同樣的事情,做完之後又覺得自己真的是個爛人,反覆循環,單曲迴圈。重點是,他們可能是在不知不覺的過程當中做這件事情,而且停不下來[2]⋯⋯」

 

這就是江湖上面(並沒有)盛傳的「自卑-罪惡的鎖鏈」。

 

 

斷開鎖鏈

 

其實,你可以仔細看上面的那個順序,在1d.的時候,如果是對自己比較有自信的人,或者是對感情比較有安全感的人,他們往往不會選擇「拖對方下水」的路線,而會選擇:

 

●覺得於有榮焉,自己也會跟著開心[3]

●發憤圖強,為了能夠讓自己配得上對方,也一起努力

 

但阿空表示,這兩個選項並不存在這些經常感到自卑的人心裡面——根據家族治療的理論,缺乏安全感的小孩,往往是因為小時候和家人的分化(differentiation)不清楚所致[4],所以會想要一直和對方羈絆在一起。如果,再加上所謂的「全好/全壞」的觀點,很容易就會有「現在你很好,我很糟,我們要不就是變得一樣,要不就是分開」的想法:

●由於太過自卑了,所以不相信自己有機會可以變好*

●又由於內心的好壞對立非常鮮明,所以在他們的字典裡面,沒有「慢慢變好」這件事情,只有絕對的好/絕對的壞[5]

 

而且——以上只談論到那個人內心在想什麼,但如果把兩個人放在一起考慮的話,就會發現一件更可怕的事情:當他這麼做的時候(覺得自己很糟糕的那一方),你也會變得離不開,因為,看他狀況蠻不好,不論是失業、生病、憂鬱、裹足不前,你也會覺得把他丟下來很「不道德」⋯⋯然後你可能選擇放棄事業、放棄你的夢想、放棄你真的想做的事——於是他就得逞了,你也暫時「安心」了,愛到最後變成了「做功德」。

 

那麼大師,該怎麼辦呢?施主,老實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認為如果真的遇到這種情況,真的需要找人聊聊,或者是找諮商師協助你釐清,自己在這段關係當中要的到底是什麼——不論你想要選擇離開或者是繼續這段關係,都需要累積更多的勇氣。

  

不過,我倒是覺得有兩件事情可以當作先止血:

 

●他分化差,你更不可以被他融化:你現在已經深陷於流沙當中,越掙扎的確是會越陷入,或許暫時還沒有辦法離開,但請先穩住自己,找到那一個您可以讓你緊握的樹枝(可能是朋友、宗教、事業或者是其他),並且守住自己的界限[6]。

 

●每次在讓步之前,先想一想:你這樣做,看起來是為了維繫兩個人的關係,但你真的覺得,這樣做有讓你們關係變得更好嗎?還是讓他更倚靠你?會不會你本身就是一個需要人家依靠的[7]人?

 

一段良好的關係,是在每天的瑣事之餘,還可以常常感覺到有「活水」流動,不論是情緒上、價值觀上、或者是身體上(你知道我說的是什麼)。倘若這段關係已經變成了「死水」,因為恐懼而逡巡不前,那麼維持現狀雖然安全,但會不會只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

 

海苔熊

 

延伸閱讀

*對於低自尊的人來說,尋求「穩定的不快樂」,比起尋求「不穩定、可能的快樂」,對他們來講更為安穩,所以他們往往會傾向於前者,很弔詭的努力維持「不要變好」,雖然痛苦,但是這是熟悉的感覺。

 

[1]Hamilton, N. G.(2013)。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Self and Others: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in Practice)(楊添圍、周仁宇譯)。台灣:心靈工坊。

[2]周慕姿(2018)。關係黑洞。台灣:商周出版。

[3]Gable, S. L., Reis, H. T., Impett, E. A., & Asher, E. R. (2004). What Do You Do When Things Go Right? The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of Sharing Positive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2), 228-245. doi: 10.1037/0022-3514.87.2.228

[4]趙文滔、徐君楓、張綺瑄、徐蕾、謝宜芳、呂伯杰等人(2016)。在關係中,讓愛流動:華人家庭關係的評估與修復。台灣:張老師文化。

[5]許皓宜(2017)。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台灣:如何出版。

[6]楊嘉玲(2017)。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台灣:采實文化。

[7]許皓宜(2018)。情緒陰影:情緒陰影:「心靈整合之父」榮格,帶你認識內在原型,享受情緒自由。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