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放不下:怎樣才算是真的好了?

放不下:怎樣才算是真的好了?

圖/Shutterstock

 

 

 

「怎樣才算是真的好了?」前幾天我去演講的時候,一個現場的聽眾問我,那時我因為腦袋還停留在下午愜意的檜意生活村裡面,所以沒有回答得很好。官方的答案是這樣的:

 

什麼是真正的放下

 

「真正的放下,是不害怕再提起。」[1]當你可以更坦然的面對這件事情、更自在地面對和他之間的互動,那麼或許,你就能夠真正的放下了。這件事講起來很簡單,但要怎麼樣才能做到呢?Sarah Stanton在一篇文章當中回顧了一些失戀的研究,並指出,在失去一段關係之後我們往往也失去了一部分的自己:

 

(1)自我清晰度降低(self-concept clarity)[2]:你原本很清楚自己是誰,但分開以後漸漸不清楚自己是誰了。你原本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但這樣的感覺隨著他的離開也一起被帶走了 。你開始在腦袋裡面不斷的漂泊,試著重新找回依靠。

 

(2)找出新的自己:這聽起來好像很悲哀,不過也沒有那麼慘啦~分手這個經驗可以讓你慢慢建立出一個新的「我」[3]

 

(3)找到解釋: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會不斷的問為什麼和尋找答案,試著去解釋「為什麼這段關係結束會讓我感到痛苦」[4]

 

如果你看不懂上面這一段,那麼比較通俗的解釋是:你慢慢找回了,沒有他但是依然可愛的那個自己。只是這裡用「找回」並不是很恰當,因為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回到過去,你找到的並不是過往你遺失的那個快樂的自己,而是一個新的你。

 

為什麼你放不下

當然,對某些人來說「放下」相對困難許多*,例如焦慮依戀者或對對方仍然有需求者:

 

(1)如果你(在上一段感情當中)是焦慮依戀的人,那麼你可能會傾向花很多心思在自己的感情關係上面,反覆思索對方為何拋棄拋棄你、不愛你。你期待他和你維持一個緊密的關係、你一直把自己捲在那個關係裡面,但如今他卻離你而去,會讓你頓時失去心靈的依靠、感到空虛難熬[5]。

 

(2)另外一個相關研究法,那些分手後傾向跟伴侶當朋友的人(post-relationship friendship; PRF),有些時候可能是為了和對方交換一些東西(例如:愛、地位、資訊、錢、性愛)[6]。說難聽一點,如果你覺得自己還在是無法放下他還想跟他當朋友,或許你可以想一想:你在這段「朋友關係」當中得到了什麼?

 

對我來說,分開以後就像是在黑膠唱盤上面繞圈圈,有些人比較快可以從重複的軌道當中繞出來,有些人要花比較久的時間去整理,才能找回新的自己,許多文章裡面提供的步驟和方法,某種程度上都是度過這段時間的拐杖而已(包括我的文章),最辛苦的路,還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

 

直到有一天,你發現那個新的世界,然後願意邁步向前。

就像《追逐繁星的孩子》裡面主題曲唱的,其實真正的放下,就是和過去有他的世界告別,並且和未來沒有他的世界說一聲哈囉。

 

*註解

需要注意的是,放下和原諒一樣只是一種選擇 ,換句話說你也可以選擇不要做這件事情[7]。有時候越是要自己忘掉就越是忘不掉,所以當你暫時還沒有辦法放下的時候,就讓自己維持在現在的狀態吧。允許自己悲傷、允許自己還記得他(畢竟他是如此重要的人) ,光是這樣的一種善待,就是走向新世界的一個開始。

 

海苔熊

 

延伸閱讀

[1]James, J. W.、Friedman, R.(2011)。The Grief Recovery Handbook: The Action Program for Moving Beyond Death, Divorce, and other Losses including Health, Career, andFaith(一個人的療癒: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林錦慧譯)。台北:大是文化。

[2]Lewandowski, G. W., Aron, A., Bassis, S., & Kunak, J. (2006). Losing a self-expanding relationship: Implications for the self-concept.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3, 317-331.

[3]Slotter, E. B., Gardner, W. L., & Finkel, E. J. (2010). Who am I without you? The influence of romantic breakup on the self-concep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 147-160.

[4]Sorenson, K. A.、Russell, S. M.、Harkness, D. J.、Harvey, J. H. (1993)。 Account-Making, Confiding, And Coping With The Ending Of A Close Relationship[Article]。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8(1),頁 73-86。

[5]Slotter, E. B., & Gardner, W. L. (2012). How needing you changes me: The influence of attachment anxiety on self-concept malleability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Self and Identity, 11, 386-408.

[6]Mogilski, J. K., & Welling, L. L. (2017). Staying friends with an ex: Sex and dark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 motivations for post-relationship friendship.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5, 114-119.
[7]Spring, J. A.、Spring, M.(2011)。教我如何原諒你?(How Can I Forgive You? : The Courage to Forgive, the Freedom Not To)(許琳英譯)。台灣:心靈工坊 。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