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圓圈解決法:面對衝突,想想你可以做的是什麼

圓圈解決法:面對衝突,想想你可以做的是什麼

圖/Shutterstock

 

 

前幾天讀到志恆的書,提到這世界上有三事情,分別是「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與「老天的事」,分別有不同的因應方式[1]:

 

1.對自己的事,負責

2.對別人的事,尊重

3.對老天的事,臣服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尤其當兩個人的關係是「在一起」的時候,很難去區分「負責」和「尊重」,面對一些無力改變的現狀,我們也不容易做到完全臣服。那該怎麼辦呢?

 

圓圈解決法

以往我的做法是,當發生一些讓你覺得不舒服的事情,你可以先試著暫停,然後想一想現在怎麼了,你能夠做的事情是什麼(負責),並且允許對方也有他的情緒和想法(尊重),然後根據你的需求來進行溝通。但這個做法有一個可能會引爆的點在於,有時候你跟對方說你希望他怎麼做,會讓對方更加爆炸,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也無法拉近兩個人的差距。

 

另外一本即將出版的書[2],作者安卓雅.布蘭特提到「圓圈解決法」(solving circle),想像兩個人就像是兩個圓圈,圓圈內表示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重疊的地方表示兩個人有所交集和衝突的部分。當然個人冷靜下來之後,不要只顧著去討論希望對方做到什麼,而是「自己能夠做出什麼改變」(也就是月亮型的部分),當彼此都能夠感受到願意改變的善意,和解才比較容易。

 

 

舉例來說,明明說好工作結束之後要打電話給你,但卻一再拖延,讓你在家裡面乾等他回來吃飯,你也曾經想過要自己去吃,但是隨著時間越來越晚你就越來越堅持,因為你心中有一個默默的想法是:「當他回來發現我為了他等這麼久,就會因為罪惡感而愧疚!」

 

有趣的是當你抱持著這種想法,對方又沒有按照你的期待表現出那種罪惡萬分的樣子時,你就會有一種失落,覺得自己忍耐這麼久竟然沒有得到相應的對待。

 

讓對方產生罪惡感其實是一種「被動攻擊」,你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對方受傷、只是為了打贏、而沒有要和解,所以後來你們可能有一些擁抱或者是暫時的和好,但長遠來看兩人一起來的問題都沒有被解套。

 

如果採用圓圈解決法,這兩個人情緒都穩定之後,就可以討論下次再遇到同樣情況的時候你可以做什麼事情,以及對方可以做什麼事情。比方說:

「如果你之後忙比較晚,我可能就先去吃飯了。倘若你有需要請我幫你買回來,可以傳個訊息給我,我還在在店裡的話就幫你帶一份回來。」

「我可以做到的是自己先去吃飯,但我還是會因為你的爽約而感到生氣。」

 

當你這樣說之後,對方如果有解決的誠意,可能你會提出他可以怎麼做,如:「以後如果我會比預期的時間晚,我也先傳個訊息跟你說。」、或「下次遇到類似狀況,你又我等很久,我會先說對不起,而不是先解釋一大堆。」

 

學習對自己負責

當然,真實遇到比較嚴重的衝突事件時,你可能很難理性的說出上面這些話,所以第一步,依然是讓自己的情緒可以冷靜下來,想想剛剛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以及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事。圓圈解決方案其實是一個比較務實的做法,通常比較適合用在伴侶相對理性的時候,但這並不代表你的情緒不重要。儘管如此,這個方法還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野,就是「你只能改變自己」,倘若你對於這個關係的期待都是「如果他⋯⋯我就⋯⋯」,那麼某種程度上,你還是活在他的操控之下,畢竟要他先滿足「某些條件」之後你才有辦法做後來的事情,這樣一來,你依然無法對自己負責。

 

其實,感情裡面所有的衝突往往都來自於界線的互相踩踏,他跨過了他可以管轄的部分,你踩到了屬於他的地雷。當你踩到別人的圈圈裡面,想著對方要怎麼做,這段關係才會有所改變的時候,你同時也在放著自己的圓圈不顧。

 

唯有當你走回自己的圓圈裡,自己能夠負責的事情做起,不論是繼續要在這段關係裡面努力,或者是要離開尋求下一段親暱,都是你自己的決定。

 

 

海苔熊

 

延伸閱讀

[1]陳志恆(2018)。叛逆有理、獨立無罪: 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台灣,台北:圓神出版。

[2]安卓雅.布蘭特(2019即將出版)。被動式攻擊。台灣:台北,橡實文化。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