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有中國特色的「同性婚姻」

有中國特色的「同性婚姻」

文/愛白網

中國的不少同性戀者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或迫于社會壓力而選擇形式結婚的現象,正受到越來越多媒體的注意。2月9日,《華盛頓郵報》旗下資訊網站Slate在一篇報導中介紹了上海一些同性戀者選擇形式婚姻的情況

Slate網站以標題「有中國特色的同性婚姻」(Gay Marriag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發出了這篇報導。在報導中,駐上海的一位記者採訪了當地一些男、女同性戀者,也走訪了一處幫同性戀者尋找形式婚姻對象的場所,報道稱之為「虛假婚姻市場」(fake-marriage market)。

瑜伽會館裡的年輕同性戀者

報道說,上海的一家同性戀網站在半年前開始為同性戀者組織每月一次的「婚姻集市」,幫助男、女同性戀者相互結識、尋找潛在的妻子或丈夫。有學者估計,在中國,組成婚姻家庭的緊迫壓力促使80%的同性戀者選擇與異性結婚,為避開異性婚姻,男、女同性戀者們有了形式婚姻的需求。

在朋友的帶領下,記者走訪了在一家瑜伽會館裡舉辦的男、女同性戀者形式婚姻搭橋會。在現場,約40位年輕男士或女士坐在地板坐墊上,慢慢品著杯中的酒,相互竊竊私語。一位編號為「11」的男子對眾人說:「我來是為了找一個拉拉,希望能在一起組建家庭」。

「11號」男子繼續說:「在我看來,男人到了30歲就該考慮有個家庭,但兩個男人不能在大街上手拉手,我們不被允許成家。」眾人點頭稱是。

報道文章認為,中國上一代同性戀者的性傾向被埋沒在了異性婚姻裡,而在這所瑜伽會館裡的人們正在嘗試尋找新的解決辦法。「8號」是一位22歲的漂亮女子,她有一頭染成栗色的卷發,穿著苗條的牛仔褲,她希望用形式婚姻來緩解父母給她的壓力,但不想要孩子。

「15號」是一位高個男子,他說:「我想為了父母而結婚,但又覺得欺騙他們會讓我感到難受,因此我想找一位女同形式結婚,但只想維持一、兩年,然後離婚,向父母表明我是不適合結婚的那種人。」在聚會中發言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在談論如何取悅父母。

報道說,出自《孟子》的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至今仍在以家庭為中心的中國文化裡回響不絕。在現今的中國,年齡超過27歲的未婚女性被人俗稱為「剩女。」

陪同記者走訪的向導朋友現年30歲,他通過網絡結識了現在的女同妻子,並在7個月後結婚。在人民公園附近石庫門弄堂裡,這位朋友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形式婚姻,他說:「我辦了一個盛大的傳統婚禮,持續三天,來賓大概有500人,我的父母很高興。」

這位朋友說:「在工作場合,在社交場合,在家庭聚會時,你都要帶一個伴侶。在中國的這些場合裡,你一個人是很難交代的。我的爺爺和奶奶,還有其他所有人都在等著我結婚。婚禮就好比是需要完成的一項任務,要一步一步籌劃,有點像是家庭作業。」

在瑜伽聚會中,幾乎每一個男士都希望有個孩子。記者的嚮導朋友也說,他不願跟妻子有性生活,絕對不願意,但他也與妻子討論過孩子的事,盡管他們算不上是很好的朋友,為了有孩子,他們也許會選擇人工授精的生育方式。

舞廳裡的上一代同性戀者

一方面,大齡的新一代男、女同性戀者在尋找取悅父母和擺脫壓力的辦法,另一方面,更大齡的同性戀者則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Slate的記者也走訪了位于上海虹口區的「來來舞廳」,這裡主要是中、老年同性戀者聚會的場所,記者稱之為已婚男同性戀者的避風港。

每逢週五、週六和週日的晚上,都有大約200人來到在這個舞廳,在燈光和香煙的伴隨下聚會。舞曲暫停時,人們會三五成群在舞池邊喝茶、交談。

一位55歲的張姓男子每週都來,他已經結婚,也有孩子,他說:「每個城市都有同性戀酒吧,但這樣的舞廳只在上海有。」

張姓男子說,老一代的男同性戀者在這裡感到自在,因為舞廳開門較早,人們在晚上可以早點回家,可以維持自己的秘密。也有些妻子曾到舞廳來找人,但旁人總會告訴這些妻子說,你的丈夫只是在跳舞。

同性戀者的「同妻」們

不過也有例外,30歲的木木知道她的丈夫不是「在跳舞」。在木木懷孕之後,她的丈夫就開始了與其他男人公開約會。

木木在電話裡對記者講述說:「結婚前我就知道他是同性戀,但同性戀這個詞對我來說太陌生了,我看到有介紹說同性戀是天生的,但也有人說那是可以被治愈的病。因為我很愛他,我曾指望他也許會改變。」在女兒出生不到一年之後,丈夫帶了另一個男人回來同住,木木也就離開了這個家。

在中國,木木是報道中估計人數為1600萬到2500萬的「同妻」之一。所謂「同妻」,是跟男同性戀者結婚的女性。

木木說,她結婚後最快樂的日子是女兒出生的那些天,丈夫在那一星期裡照料著她和女兒,但在其它日子裡,木木總感到被丈夫拋棄。

報道說,近年來,「同妻」支持團體已開始出現,有志願者在網上開辦了幫助「同妻」的社群。主持「同妻」社群的一位33歲的李女士對記者說,「同妻」們感到絕望,她們一開始會感到震驚,不知所措,因為人們對同性戀知之甚少,她們以為自己的丈夫只是處在困惑之中。

據李女士說,許多「同妻」們由于各種復雜原因仍然維持婚姻,有的人仍愛著她們的丈夫,或不希望孩子沒有父親,此外,社會的眼光和面子也促使一些「同妻」不願離婚。

「同妻」們的處境近年來已有了一些改變的蹟象,設在北京的「粉色空間」就是率先成立的「同妻」支持團體。在2005年的一個中國電視節目中,學者張北川介紹了一位「同妻」講述自己的經歷,「同妻」話題第一次被呈現在公眾面前,引起了很大反響。

下一代

在瑜伽館的形式婚姻介紹會裡,記者的向導朋友和其他人將自己看作是承前啟後的中間一代人,他們雖然不會向父母表明性傾向,但至少可以在朋友中間公開自己,也可以去同性戀酒吧,可以去約會。

記者的朋友說,他可能不會將實情告訴父母,但如果他有孩子,等到孩子長大後,他會對孩子講明這些真相,告訴孩子他是誰,以及這一切為什麼會發生。這位朋友認為,下一代人也許會更容易。(愛白網據Slate網站報導)

在上海的一家舞廳裡,一些男同性戀者在慢舞,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結婚。

文稿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愛白網」。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