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百貨 » 三十歲以後旅行是療癒

三十歲以後旅行是療癒

 

生命的感動要質大於量

 

 

所謂的「在職旅行」是擁有一份工作,並且利用休假時間去旅行。

 

遇到喜歡旅行又捨不得失去收入的朋友時,我都建議何必執著於離職旅行?不如先嘗試在職旅行。他們會質疑,這樣短暫的離開似乎無法深入旅行或真正放鬆,因為時間會變「背後靈」壓迫人。其實長時間的流浪也是一種壓力,甚至會讓人對未來感到迷惘與孤寂。就好像太空人長時間離開地球看見巨大宇宙,會興奮也會惆悵。

 

我們總是羨慕他人的世界,而忽略自己的小宇宙。

 

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阿明住在海邊當漁夫,天氣不穩定時就無法出海捕魚,經常鬱鬱寡歡,嫌自己船破、嫌老天爺為何與他作對。所以他非常羨慕住在山裡種田的老王,不必受大海影響。殊不知,當農夫的老王不時遇到大雨來襲,導致農作物無法收割,因此悶悶不樂,嫌自己沒錢買棚子、嫌老天爺沒良心。所以他非常羨慕在海邊當漁夫的阿明,不必被天氣控制。

 

關於「短暫的離開無法深入旅行或放鬆」,我認為這是苦悶上班族的合理化自我設限,也是完美藉口;有什麼理由比離職旅行來得更撫慰人心呢?受傷的人總是渴望安慰。於是,不少人困在猶豫離職旅行的狀態裡,叫他假日出去走走,他立刻嫌時間不夠用、工作很累,怪天氣不好、怪薪水太少,所以無法旅行。

 

有個前輩告訴我:「生命的感動要質大於量,不是旅行時間久就比別人有深刻感動。誰說兩天一夜的旅行不能改變生命?」

 

有次聽了企業家談論上班族若想創業,如何評估該內部創業或離職創業?這種內心的掙扎,如同該離職旅行還是在職旅行。當天的講者分享幾個要素:

 

1.先評估手中資源,人、錢、技術能力。

2.不造成家人困擾。

3.是否有能力承擔失敗結果?

 

若能滿足以上三點,就可大膽考慮離職創業。離職旅行不也是這樣嗎?

假使還無法滿足這些條件,姑且試著在職旅行,誰說兩天一夜的旅行不能改變生命?

 

三十歲以後旅行是療癒

我認為的旅行,就是不要帶著太多想法出門,要一個人去流浪、把自己放生。環顧身旁三十歲以上的朋友,他們的旅行總帶著許多想法,經常一個人,因為已成慣性。他們用旅行來療癒自己,修補傷口。

 

一位自由業的朋友單身一年多,時常往國外跑,除了工作,很少一個人待在台灣。他說這裡有太多難過的回憶,一個不起眼的街角都可能讓他想起某個人。他說眼淚是被回憶擠出來的,而旅行則讓他感到安全,一種被陌生感保護的弔詭狀態。

 

他不期待豔遇,太多期待會讓人受傷。過段時間又會聽到他接下來飛往哪裡、住哪間高級飯店、待上幾個星期。但他不會有過多的興奮,反倒像定期要去醫院治療的病人,任人擺佈。

 

另一位出版社業的朋友,有穩定交往對象,一年之中會固定安排幾趟獨自旅行,已成為長期的生活模式。他把另一半放著,自己一個人跑出去,朋友們都很不可思議。但他覺得世人才奇怪,旅行應該是獨享餐,為何要和情人膩在一起?旅行對他而言是定期檢查,把工作、愛情、家人、朋友,全都整理一遍,若太亂會心煩。他有點奇怪,但不奇怪的人就不有趣,你說是吧?

 

世界彷彿一座醫院,滿足不同需求的病人,可以治療工作病、愛情病、千奇百怪的人生病,但不保證治癒。而我發現,愈來愈多三十歲以上的朋友渴望被治療,所以不得不旅行。

 

倘若你已三十歲,某天當你覺得該旅行了,請別壓抑自己的慾望,想飛多遠就用力飛。生病的人不去醫院看病,遲早住進加護病房。

 

本文出自《給回來的旅行者》天下雜誌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