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百貨 » 倫敦、夏日和故鄉人的流水宴:福爾摩莎藝術設計聯展

倫敦、夏日和故鄉人的流水宴:福爾摩莎藝術設計聯展

文/英國觀察日記

2010年的六月九日,倫敦東北區Angel地鐵站旁的Torrens Street充滿了各形各色的人潮,他們多半駐足在一個名為Candid Arts Trust Gallery的藝廊門口附近;一位穿著雅痞的英國男子一手叼著捲菸,一邊和旁邊的兩位同伴對手上那塊長得像木柴一樣的牛肉乾進行熱烈的討論,就在他們的身後,有三個黑頭髮黃皮膚的年輕人正在為剛從門口小姐手上拿到的車輪餅興奮不已。

我帶著昂然的興致踏進了藝廊的大門,聞到了台灣高山茶的香味,四周都是喧嘩嘈雜卻又十分熟悉的口音,時而和擦肩而過的人點頭微笑,時而聽著身旁的人們高談闊論;熱鬧的氛圍恰好反應了展覽的主題『辦桌』,這一場由倫敦藝術大學福爾摩莎團隊策劃的台灣藝術設計盛宴,就從今晚正式地展開。

* * * * * * * * * * * * * * * * * *

這次的展覽中,可以見到不少在工作與課業之外仍然在努力創作的藝術家,他們透過生活裡的經驗與發現,嘗試出許多實驗性的創作。本業是景觀設計師的Jill Tsai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到許多本來為人們棄置不用的家具和電器,透過他的彩繪和再造賦予這些原來的垃圾新的生命;還在學校念平面設計碩士的謝宇恩則是將租屋處不斷收到的前房客的信件和包裹做為創作的根源,企圖透過這些東西形塑出一個素昧平生的人物;就讀於Kingston大學產品設計研究所的葉偉榮,則是巧妙的把本來從IKEA購得的家具板材,透過自己的方式重新裁切組構,創作出許多相當個性化的傢飾。

旅英十一年的建築與室內設計師莊曜任,也是一個於繁忙工作之外,不斷持續創作的影像藝術家,畢業於知名建築學府,又曾在享譽一時的設計師Tom Dixon旗下工作,對他來說這些影像創作不僅僅只是在表現空間的尺度和結構,更像是一個有著豐富情節和感受的故事。這次的作品就是從法國文學家Jean Cocteau的一段文字中衍伸出來的意象,藉由色彩的明暗和迷幻的構圖敘述一個人在鴉片(麻藥)中的想像。

無獨有偶地,戲劇出身的Rosy蔡叡玫,也是在歐洲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創作的靈感,為了嘗試另一種方法來表現舞台戲劇中的台詞,他以七十本厚薄大小不同的書燒出的字母和標點符號來詮釋挪威劇作家Henrik Ibsen的名作<Hedda Gabler>,希望觀賞者能夠透過那些焚燒的痕跡感受到從文字中讀不到的臨場情緒。

除了這些台灣藝術界新一代的生力軍,這次的展覽也不乏許多在英國本地已經頗具知名度的面孔,像是在文化古城愛丁堡頗受好評的原住民畫家優席夫;因為奪得多項服裝大獎而相當受到台灣媒體注目的古又文;還有憑藉著獨特的古典英式風格和複雜精巧的設計,多次受到倫敦時裝周邀請的劉美惠;這些藝術家及設計師們,在台灣的環境不能給予太多奧援的情況下,憑藉著個人的努力在海外長年單打獨鬥,試著去敲開跨國界的創作大門。如今透過這場『辦桌』展覽,不論是外國的媒體還是留學工作在外的同鄉人,終於能有機會見識到這些台灣藝術家們旺盛的創造力。

目前人也在英國,正好受邀來觀展的avec+設計師吳東治,特別地提出了關於走出國際的必要性,他認為來到一個文化不同的環境裡看看外國人都在做些什麼,聽聽外國人對台灣藝術設計的看法,對於探索自己個人的乃至於整個台灣創作環境的下一步上都有很大的幫助。而一個海外展覽正好可以提供這樣的互動平台,『不管怎麼樣,總要有人開始去做。』他說『就一個初次舉辦的展覽來說,難免在設備和導覽上有些克難,但是那份克難正好也顯現出策劃這個展覽背後所要具備的堅強,你可以感受到那種年輕的活力,那種沒有什麼餘裕,卻仍然努力想要追求目標的勇氣。』

在英國開業經驗超過十年以上、留學生界無人不曉的台沛食品和我們家旅行社,這一次也做為贊助商出席了開幕式,『日本和韓國政府都有在支持年輕的藝術家向海外拓展,所以我們這一次一聽到是台灣的年輕人要在這裡自己辦展,說什麼也要鼓勵一下。』兩位老闆雖然已經過了不惑之年,談起自己國家的下一代仍然是顯得興致高昂。

以一系列名為Hallow的自畫像參展的范巧鈴,使用壓克力顏料作為煤材,透過刮除的手法來闡述『空缺才是真實』這樣的概念。她自西班牙留學歸國以後,曾在韓國當過駐村藝術家,也曾在關渡美術館做過創作,對於台灣目前的創作環境和日韓等鄰國的差距,有很深的感受。在他和筆者解釋他的創作理念時,他引用了文學名著小王子裡的一句台詞:『真正的東西是肉眼看不見的。』,做為他這一系列圖畫的註解;我認為這句話也相當適合用來詮釋這場「辦桌」藝術展,也許我們承擔不起華美的展場和燈光,也許我們看不到名流顯貴來串場,但是那種為了支持來自同一片土地的藝術家們,分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共聚一堂,站在素昧平生的人群中卻像在和街坊鄰里聊天那樣熟悉的感動,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參與這場筵席的人的腦海之中。

* * * * * * * * * * * * * * * * * *

2010 年六月11日星期五是全球矚目的世界盃開幕日,當大部分的倫敦人都在酒吧裡關注著烏法之戰時,我默默地回到了Candid Arts Trust Gallery的藝廊角落,頭帶耳機聆聽著一段夾雜著歌聲、蟲鳴、喃喃低語和滂沱大雨的合奏,這是本次展覽中唯一一位『聲音藝術家』許雁婷在2009年八月六日那天的嘉義鄒族部落的山上,親身記錄下了那個帶走無數台灣人性命的水災。時隔將近一年的今天,我身處一萬公里以外的這座城市裡,在這段聲音之中彷彿懵懵懂懂的感受到了一點什麼難以壓抑的情緒。

相較於前一天開幕的嘈雜和擁擠,今天的我有足夠的時間仔細地端詳所有的作品,回身望向大廳裡的每一幅畫、每一幀攝影、每一件織品、每一個精心打造的創作,都像是一個個超越時間與空間的聯繫,聯繫著創作者當時的心血與感情,聯繫著孕育出作品的環境背景,聯繫著所有被捲入這些創作之中的人與事物;多麼的幸運,這些創作者都來自同一塊土地,一塊以『美麗島嶼-福爾摩莎』為名的土地。當這些才華洋溢的人們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大開筵席之際,離鄉多年的我擠身其間,似懂非懂地找尋到了自己仍然在乎那塊土地的證明。

後記:很可惜當天受限於時間和人潮,沒能和現場所有的藝術家們講到話,希望下一次福爾摩莎團隊再舉辦展覽的時候,英國觀察日記能有機會採訪每一位參展者,為各位讀者帶來更深入的觀點。

關於本次展覽的詳細時程和所有作品跟藝術家的資訊,請見下面連結:

http://theformosa.blogspot.com/

本文的圖片由Formosa, Tze-Chun Wei
和Voila Photography(http://www.voilaphotography.co.uk/)提供

本文出自:英國觀察日記粉絲頁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