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百貨 » 台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part2

台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part2

文/陳柔縉

1927第一家結婚介紹所
台灣的第一家結婚介紹所,跟天母有關係,非常奇妙。

故事要從中治稔郎此人說起。這個日本人在一九○○年代已來台灣,擔任郵便局的小公務員,到二○年代,最高職位到台南郵便局和台北郵便局的庶務課長而已,但他擅寫和歌,報上常見作品,算得上文人雅士,跟台電社長高木友枝這類高層人士有往來關係。

一九二五年春天,中治稔郎就在永樂町二丁目五十二番地(迪化街一段附近)租房子,自創「天母教」,既不屬西方基督或天主教會,也非台灣或日本的傳統教派。中治教主的做法很特別,既去福建湄洲迎回媽祖,去福州請來城隍爺,也迎請台北寺廟奉祀的關帝爺,再加上日本的天照大神,統統都拜,說是要促進台日融合。信徒真的也慢慢多起來,天天有人來奉茶敬拜。有教,就有奇蹟,很快天母教也傳出媽祖顯靈附身的奇事。

天母教之後遷教會到元園町二五三番地,舊址即今天的成都路110號,已經快到淡水河邊。中治稔郎有感於在台日本人的結婚率很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三日,就在這裡組織「御柱會」,開辦結婚介紹所,希望透過結婚來促進台日融合。開辦五、六天下來,發現求婚者,女多於男,男四成,女六成;男多再婚,女多未婚;有台灣人,也有日本人;來自台北,也有從新竹和高雄來的。那時媒人很多,但官方許可立案的婚姻介紹所,天母教御柱會可是台灣史上第一家。

過了幾年,中治想蓋「天母教大本殿」,台北盆地看一看,據稱感應到神的指引,來到士林街三角埔。據戰前天母教出版的《天母溫泉由來記》,一九三二年十月底的一個清晨四點,中治率眾入山,依神的夢示,找到五處,石頭挖開,縷褸白氣吐出,湧出溫泉,他們用圍籬圈起來,稱之天母溫泉的五個神社,並跟官方申請許可開發。中治又在天母溫泉區興築湯寮,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四日對外開放營業,「天母溫泉」正式成為台北的溫泉新名所。隔年,天母溫泉又自營「天母巴士」,專跑士林火車站到溫泉旅館。

天母的地名由來,許多人第一個反應都會想起「聽無」的趣譚,說是美國人問路,農夫用台語答「聽無」,音近而命名「天母」。實際上,是先有台北市內的天母教,教主又到此地建天母教大本殿和天母溫泉旅館,又跑天母巴士,才有天母這個地名。可以這麼說,天母地名和台灣第一家結婚介紹所一樣,都是天母教的產物。

關於天母地名由來,歷來眾說有點出入。像士林區公所官網指出,天母地名源於「重田榮治」來開設天母教,雖非正確,訛傳卻有跡可循。重田榮治是老牌布商,曾開設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也擔任過台灣豐田汽車會社的社長,經濟實力雄厚,天母溫泉旅館的土地歸他所有,附近有他的別墅,也有養雞場,可能因此造成誤傳,但天母溫泉終非他發現與開設,天母教更與他無關。

 

1931台中出現行動咖啡車
在海岸,在山邊,一部行動咖啡車,幾個咖啡座傘篷,坐下來喝一杯咖啡,同飲自然風光,好不安閒。這是當代台灣的風景與步調。

三○年代,一樣有行動咖啡車,不同的是,那時咖啡車的車廂就是咖啡廳,車椅變成雅座,在市街迎客。

行動咖啡車最早出現於台中市。一九三一年六月中旬,報紙登出一張相片,標題嘆道:「真是走在時代的尖端」「台中驕傲的移動咖啡廳」。還有說明指出,車上有廚師和女服務生,連台北也沒有類似的時髦物。車身隱約可見「Café Tomoe Idoubu」的英文字,意即「『巴』咖啡廳移動部」。會稱移動部,因為「巴」咖啡廳有個本店開在台中市大正町(面臨今自由路二段、靠公園路口),老闆叫森浦清太郎,原籍日本三重縣。

這部咖啡車的四格窗戶上方,做出四個壓扁的半圓框,框內各有一個片假名,排起來就是「カフヱー」,也就是戰前特殊的咖啡廳。當時的人看到這個字,直覺想到是酒。在這種咖啡廳裡,也有咖啡,也有餐食,但「女給」(女服務生)像酒吧女,其魅惑的氣氛不是現在尋常的咖啡店可以譬擬。

「巴」咖啡廳的行動車內有桌椅,可容納十二位客人。據說要吃甚麼,都有辦法供應。在公園或運動場有活動時,或有夜市時,這部咖啡車就會出動,給散步的市民遊客一個簡單的歇腳處。報紙最後說,森浦老闆會想出這種點子實在有趣,移動式咖啡車可說是「一九三一年款的攤販」。

行動咖啡車持續多長時間,不得而知,但日本投降後,巴咖啡廳在歷史上卻有個戲劇性的轉折。台灣共產黨知名女領導人謝雪紅的弟弟謝真南頂下巴咖啡廳的家具和設備,開起「大華酒家」,後來謝雪紅入住,變成台共的活動基地,台共組織「台灣人民協會」在這裡成立,比起十幾年前,此地多了好幾分的沉重。

 

1947第一張身分證
日本時代沒有國民身分證,一九三五年第一次投票選舉時,選民只帶了投票通知單和印章。

戰後,全中國統一推行國民身分證領發,台灣跟著於一九四七年四月,發出第一批身分證。這一批拿到國民身分證者卻是官不是民,包括住在台北市的省級與中央級公務員。一般民眾到該年年底才全部領畢。

當時身分證是折疊的白紙,樣式就像三、四十年前的學生證一樣。十八歲以上才領發,也跟現在的十四歲就申領不同。

一九四九年,大批外省官民移入台灣,被要求換發台式身分證,此時的身分證記載內容非常特別,有一欄「指紋符號」,共有十格,分別畫「○」和打「X」,前者代表螺紋,後者代表畚箕紋。

直到一九六五年,男女身分證才分色區隔,前者淡綠,後者淡紅。同樣也是那一年,才有九碼的統一編號。男性編號以「1」,女性以「2」開頭。那一年第一批拿到新身分證的是「陽明山管理局」這個很特殊的行政區民眾,因為蔣介石總統夫婦就住在這裡,他們當然也成為第一號領證人。

目前大家熟悉的十碼身分證字號,則是一九六九年因應電腦化,九碼之前再加上一個英文字母而來。

 

1957牛車拉來第一部電腦
電腦把當代社會全翻了一次土,閱聽、消費、溝通的方式,無一不受牽引與變化。

大約一九八○年代後期,各報社才開始要求記者丟掉稿紙,學習倉頡輸入,改用「電腦」寫稿,那時電腦還很新奇,剛傳進台灣似的,事實上,五○年代,第一部電腦早來台灣報到。

一九五七年,台糖公司向美國IBM台灣分公司買進IBM1400電腦,以處理龐大的人事資料。這部電腦可非擺在桌上的小東西,當時,IBM要送貨給台糖時,主機是以黃牛拖著牛車載進去的。或許可以這樣俏皮說,台灣的電腦時代,是由一部牛車啟幕的。

 

1962第一個電視料理節目上菜囉
台灣電視料理節目不是從阿基師、美鳳有約或冰冰好料理開始的,這一行的元祖叫傅培梅。一九六○年代開始,台灣媽媽已經開始看著電視,抄筆記本,寫下傅培梅示範的料理;台灣孩子的嘴角餘香,也開始跟傅培梅脫不了關係。

傅培梅生長於大連的富商家庭,唸日本人小學。戰後來台,在重慶南路當過打字小姐和打字老師,廚藝無奇。婚後,先生與同事來家打麻將,因無法做特別的菜待客,被先生問了一句:「你能不能換換花樣,做點好吃的?」激出鬥志,為了「爭一口氣」,傅培梅展開她的烹飪人生。

傅培梅先登廣告,請台北名餐廳的廚師來家裡教她,一九六一年,就換她在家開班授課了,一些上流太太成為她的學生。隔年十月十日,台灣第一家電視台「台灣電視」開播,傅培梅因一位學生推薦,十二月第三週的星期三穿圍裙在台視黑白畫面上,用木炭爐子做了一道「松鼠黃魚」;雖然百密一疏,忘記帶刀,仍然完成台灣電視史上的第一個料理節目。

此後,傅培梅在電視上教了三十八年的菜。也一度在日本富士電視教過五年中國菜。傅培梅這個名字揉合了媽媽與做菜的意象,電視機前有無數傅培梅的不知名的學生,她們可能就是你我的媽媽,我們很多人可說是吃著傅培梅的食譜長大的。

 

1964第一條高速公路開通
簡稱「一高」的中山高速公路並非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而是台北人口中的「麥帥公路」,正式名為「麥克阿瑟公路」。

一九六四年五月二日通車典禮設在南京東路這邊的一個羽球館裡,省主席黃杰說,為了感謝美援幫助,讓台灣的交通建設邁入國際標準,也紀念名將麥克阿瑟元帥對中華民國的深厚友誼,所以取名麥克阿瑟公路。其實,三年前開始動工,本來叫北基二路,後來改名北基新路,通車前不到一個月,四月五日麥克阿瑟去世,行政院才在通車前四天,再改為麥克阿瑟公路。

現在的麥帥公路很短,但一九六四年通車時,從台北市南京東路一路到基隆的三十一號碼頭,全長快二十七公里。最初的最高速度,平原區八十公里,丘陵區為六十公里。剪綵通車後,在軍樂聲和鞭炮聲中,十五部載滿賓客的汽車就是以每小時八十公里的速度,體驗馳騁在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上的「快」感。

像現在一樣,當時麥帥公路兩端也開始有收費站。不一樣的是,晚上十一點就關閉了。

這條高速公路完全顛覆歷來的道路觀念,人不能走上去。當時公路局動用了五位交通警察,來回巡邏,取締誤闖上來的行人。

十三年後,麥帥公路的大部分路段併入一高,第一條高速公路的光環於是慢慢淡去。

 

本文摘自《台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究竟出版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