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百貨 » 做「水」,別做「水泥 」

做「水」,別做「水泥 」

關鍵問題是:自己去做?還是投資別人去做?

由於當時我們自己並沒有任何明確的社會企業構想,又受了紐約「聰明人基金」的啟發,所以我們決定仿照「聰明人基金」,成立一筆創投資金,投資想要創辦社會企業的創業家。

這個方向確定後,一切就快了。

先是成立組織。前面提到,我們不想用基金會,所以成立了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該叫什麼名字?

我們考慮兩個名字:一是「若水」,另一是「第四部門」。

「第四部門」是國外對社會企業的別稱,意思是它有別於政府(第一部門)、企業(第二),和非營利組織(第三)。

「若水」則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我們喜歡不爭的修養。過去在企業界,每分每秒都在爭。現在重來,希望不爭。這境界我們達不到,但嚮往。把公司名字,訂成一個永遠在追求,永遠達不到的目標,夠浪漫。

除了不爭,我們也喜歡水的特性:兼容並蓄,不斷流動。我們期許自己像水,用浮力,把社會上大量潛在的慈善資源,浮到表面。若浮不上來,我們就興風作浪、推波助瀾,幫它浮上來。但創造風潮之後,不必擁有,成功不必在我。

我用「水」的特性,回顧前半生。發現我是「水泥」,不是「水」。

「水泥式」的工作,是固定的。每天有例行公事,24小時奉獻給公司。

「水泥式」的公司,組織架構和權力分配很清楚。老闆一個命令,大家忙成一團。

「水泥式」的休閒,有清楚的計畫和時程。趕到和完成某個行程,比享受那個行程更重要。

「水泥式」的人生,有好有壞。好處是沒有焦慮、不安、迷惑、狼狽。壞處是沒有驚豔、狂喜、自由、隨意。它是一個靜止畫面,堅固,但乾枯。

2005年離開大公司後,我的「水泥」龜裂,從其中流出清水。在工作上,有明確的目標,但不執著於特定的方法。除了起床和睡覺,很少重覆的行程。因為沒有老闆,所以不拍馬屁。因為沒有部屬,所以不玩權力。對人,只剩下真感情。

日常生活,沒有付帳時要報統編的飯局,也不會跟不認識的人唱KTV。沒人約我了,我就自己約自己。一個人坐在餐廳,想接下來的人生要點哪一道菜。

朋友變少,交情反而更深。見面不需要一周前預約,然後一小時前又臨時取消。我開始享受隨興的幸運和失落感。經過朋友辦公室就上去,不在或沒空招呼我沒關係。剛好有空聊一下,就算賺到。

不上班後,我人間蒸發,蒸發成水。水油然而生、水到渠成、順勢而為、自由隨興。我不再有人定勝天的狂妄,於是也沒有天負我也的悲涼。既沒有征服世界的理想,就沒有是非成敗的憂傷。流到什麼容器,就是什麼形狀。海在哪裡,就流向哪裡。因為是流動的,所以可以永續。

這樣一想,我突然自問:這樣的哲學適用於個人生活,但適用於公司經營嗎?

可不可以有一家公司:沒有老闆、沒有頭銜、不用打卡、不用請假。講好每個人的責任,每周要達成的目標,然後就各自去做,互相支援。遇到突發狀況,靈活改變。沒有達到目標,自己會覺得丟臉。不執著於人定勝天,但思考如何借力使力。不去愚公移山,而去找一根槓桿。

這樣的公司,主管應該怎樣管理?我想起「樂活營」,那時我對自己、員工、理想,都沒有自信,於是必須監控每一個環節,檢查每一張收據。最後大家都變成水泥,無法移動或感動,只能堆在工地,不能放在內心。

可不可以有一種老闆,不把時間花在「管人」,而把時間花在「找人」。找到最好的人,建個水壩,就讓他發揮功能。減少疊床架屋,免得把水力變阻力,活水變死水?

想到「水」組織的無窮可能性,Steve和我,在「若水」和「第四部門」兩個名字之間,自然選了「若水」。

後來,每次有新朋友聽到「若水」二字,直覺想到的是「弱水三千」的「弱水」。「『弱水三千』?你們開模特兒經紀公司啊!唉,看來中年危機滿嚴重的!」

模特兒經紀公司?那也是我們嚮往,但達不到的目標。

2007年7月,我們登記了「若水國際股份有限公司」。Steve和我分工:他是領導人,制定大方向。我是執行長,負責日常營運。

確定了中文名字,開始想英文。然後我們邂逅了「Flow」這個美好的字。

「Flow」的美好,在於兩個層次:首先,它是「水流」的意思。其次,它是心理學名詞。

著名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我也不知道這名字怎麼唸),曾任芝加哥大學心理系系主任,代表作是《心流:終極經驗心理學》(《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他說人類最快樂的狀態,是融入一個有挑戰性、也符合個人能力的工作,然後全力以赴、盡情發揮,完全忘記其他事物的存在。

他把這種狀態,叫「Flow」。

我們希望在「若水」,每個人都「Flow」。

像替自己的新生女兒命名、買衣服,我們興奮地設計了公司Logo:一個半滿半空的水杯。

半滿半空的水杯也有兩個意境。其一是大家熟悉的「悲觀者看到半空,樂觀者看到半滿」。

其二則是提醒我們:這世界有一半的地方,一貧如洗。我們很幸運地在富裕的一半,別忘了為另一半努力。

後來找到辦公室後,我們也在門口的牆上,擺了一個半滿半空的水杯。提醒我們:永遠記得,為匱乏的那半個世界努力。

以上內容摘自《創業教我的50件事》(王文華著,天下文化出版)

【想看更多到讀冊】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