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百貨 » 十年不喝星巴克,就能買一棟房子?

十年不喝星巴克,就能買一棟房子?

「在我眼裡金錢像糞便一樣,如果你把它散出去,就可以做很多的事;要是把它藏起來,就會變得臭不可聞。」洛克菲勒在給兒子的信中寫到。

洛克菲勒幾乎是「富人」的代名詞,但他卻不會告訴你省錢能致富。有錢人喜歡的不是「有錢」,只是無法忍受貧窮;富腦袋的「脫貧計畫」之所以能成功,就是不想忍受低水平的生活。

知名的「拿鐵理論」說的是:每天少喝一杯星巴克拿鐵,幾十年後,省下來的錢足以買一棟台北的房子。

就算你根本不喝星巴克,你有因此買得起房子嗎?

如果這是真的,窮忙族早該絕跡了。

那些大老闆的桌上每天都擺一杯星巴克,他們照樣坐擁豪宅,甚至是好幾棟;你只能望著老闆桌上的星巴克,喝著即溶咖啡、咬牙切齒的默念「我要省錢」。你能忍耐龐大的工作量和高漲的物價,但薪水卻不會因此追上通膨的速度。如果你仍想靠著儲蓄脫貧,十年後你還會在原地踏步;如果你認為勒緊褲袋就能抵抗通膨,四十年後你將追悔莫及。

光存不用,你囤的是台幣還是冥幣?

有一個守財奴,生平唯一目標就是存錢,三餐只吃粗食、衣服打滿補丁,生活極度克難。一天,這個守財奴生了重病,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就囑咐唯一的朋友把自己的財產換成現鈔,一起裝進棺材下葬。不久後,這個守財奴看著身旁成堆的鈔票,微笑著嚥了氣。

這位朋友卻沒有把鈔票跟守財奴一起下葬,而是開了一張相同面額的支票放進棺木中,並拍了拍老友的肩膀說:「喂,老兄!我換了張等值的支票給你,相信你不會介意吧!」

故事中守財奴的好友明白一個道理:陪葬的財富再多也只是陪襯,不如趁還有知覺的時好好運用。猶太人的致富典籍《塔木德(Talmud)》中有段名言:「上帝把錢作為禮物送給我們,目的是讓我們購買這世間的歡樂,而不是讓我們攢起來還給祂。」

我們一直被教導節約理財,卻經常忽略一個事實──錢本來就是拿來用的。守著「死錢」不會讓你比較高尚,還留下個吝嗇的罵名;「人生得意須盡歡,千金散盡還復來」,學學大文豪的氣度吧!

只會勒緊荷包的人,絕對賺不到錢

按照前面的理論,少喝咖啡就能抗貧;然而理論之所以只是理論,關鍵還是在人。試想到星巴克消費讓你心情愉快,使得工作效率大增,那樣的效益就不是「拿鐵的價格加上投資報酬率」可以取代的。

很多理財方式一味鼓吹存錢,卻忽略懂得花錢才是健康的致富之道;這不是鼓勵你效法美國人的「負債式享受」,有錢人自有一套「量力而為」的享受方式。

八〇%的人有儲蓄的習慣,錢有八成是放進銀行;富人們卻幾乎不會把錢存在銀行裡,而是想方設法的「貸」錢去用。同樣是挑選住屋,窮人只願意每個月花錢租屋;有錢人會評估房產的增值率,相中滿意的房子貸款也要買下,不僅住得舒服、轉手還能再賺一筆,何樂而不為?

這個案例中窮人就算繳一輩子房租,房子也不會變成自己的,付出的錢多半打了水漂;相反的,有錢人在貸款買屋的那一刻,擁有的不只是一棟房子,還有隨時間增值的財富。

從現況看來,愈捨得花錢的人愈有錢,愈不敢花錢的人愈窮。想在理財上自我突破,先換顆富人的腦袋,別再想著「我只賺22K,根本無財可理」,這只會讓你永遠無法擺脫貧窮的命運。

《M型窮人只要面紙不要印鈔機》一書中寫到:「M型時代,富人的定義很簡單,就是擁有『財富自由』的人。相對的,M型窮人,就是那些為了財富而失去自由的人。」

本書的作者提到,在他某次替一位大戶操作股票時,因為看不慣這位大戶享受人生的作風而出言指正。然而這位大戶聽完,笑著反問:人生不用來享受,難道要用來忍受嗎?

人能擁有的自由十分有限,錢是你少數能自由運動的籌碼之一,為何還巴巴的任自己被「錢」的大繭縛住?

適度享受是「吊在驢子面前的胡蘿蔔」

財富的累積不需要駿馬般的速度,卻需要驢子般的持久。今天你住套房,你看的是信義的豪宅;現在開的是福特,卻已經在存買賓士的錢;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那恭喜你有顆富人的腦。

上面說的那些,就是讓有錢人致富的「胡蘿蔔」。

富人的觀念是:只要不浪費,所有的支出都是合理的。

一雙三千元的鞋,容易因為價格較高而被定義為奢侈品。但是它可以穿三年以上,不僅美觀、舒適,更重要的是耐用;如果你買的是一雙三百元的鞋,三年下來,買鞋的花費也不只這個數字了。

這是一種投資的概念,衡量CP值後,你會發現這雙鞋帶來的不僅是物質上的享受,也是有效的節約方式。關於如何享受,富人自有一套規則,《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的作者哈福‧艾克(T. Harv Eker)為此整理出一套方法──六個罐子理財法。

在這套理財規畫中,把每一筆所得依比例存進不同的六個「罐子」(帳戶),這當中有一個佔收入一〇%的「玩樂帳戶」,幫你更精確定義什麼是「可以花」的閒錢。

如果生活和工作是苦藥,「享受」就是服藥後清除苦味的那顆蜜餞。粉領族Becky有份正職工作,另外兼了兩份差,生活十分忙碌。她沒有特別缺錢,為何要把自己弄得這麼累?

Becky只是比一般人更懂得享受,生活累歸累,但相應的Becky有充裕的資金置產,還可以犒賞自己、買自己想買的東西。這個案例中,適度的犒賞自己,就是靠著實現自我,達到理財和消費之間的平衡;理財不是節食,如果看不見胡蘿蔔,再勤奮的驢子也會漸漸失去前行的動力。

不必苛待自己,事事精算雖然能有效節約,但可創造收入的時間也被瓜分掉了;試想那區區幾塊錢的差異,怎比得上為此耗費的時間?記住,在你自以為「精打細算」的當下,損失的可能是更多的時間成本,你的忍受只得到負分。

認清這套規則後,擠身富人行列不是夢!

BOX 1-8 「六個罐子」理財法

這是由《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的作者哈福‧艾克(T. Harv Eker)設計出的金錢管理系統,共分為六個部分,把你的收入依不同比例放進六個帳戶中。

這六個帳戶分別是「財務自由帳戶(一〇%)」、「教育帳戶(一〇%)」、「生活必需帳戶(五五%)」、「玩樂帳戶(一〇%)」、「支出用長期儲蓄帳戶(一〇%)」和「贈與帳戶(五%)」。

這樣的方式較過去「理想式」的儲蓄法更適合一般人,因為它把最容易造成儲蓄「破功」的休閒娛樂面也考慮了進去。

舉例來說,一個大學畢業的新鮮人收入是22K,那他有二二〇〇元要存進「財務自由帳戶」,替未來的被動收入做準備;接著將另一筆二二〇〇元撥到「教育帳戶」中,用於課程、買書、觀賞表演等充實自己的行動;至於最大的一筆,一二一〇〇元存在「生活必需帳戶」,用於支付日常開支;再來是二二〇〇元娛樂費,放進「每個月都必須花光」的「玩樂帳戶」;另外二二〇〇元存進「支出用長期儲蓄帳戶」,以買車、出國之類的目的作為階段性目標;最後一一〇〇元則是撥進購買禮物和捐款專用的「贈與帳戶」。

這樣一來,儘管薪水只有22K,但是不管發生任何事、出現任何需求都可以兼顧到。

本文出自《富不是命定,而是習性使然:你的窮人習性像惡犬,總是在家門口趕走財神》智言館



【想看更多到博客來】

【想看更多到讀冊】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