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曾經跟我說過:「為什麼要學技巧?如果一個人真的愛我,那他不是應該要愛我的全部嗎?」 的確,這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可能都是個相當矛盾的問題,因為我們都追求著無條件的愛。在我們的認知裡,愛是一種純粹
關係中,觀察對方需求的方法(前提篇) 那進入正題,做到前面(前提篇)三點之後,要如何觀察對方需求呢? 需求這個東西其實很簡單,從恐懼跟慾望出發,我們可以知道需求有兩種類型:「想要的」、「缺少的」。這個
在關係中,可以滿足對方需求的人,就會是被愛的人,因為被滿足需求的人會著實的感受到愛。然而要正確的觀察到對方的需求,有幾個很重要的前提,若是忽略了,則很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這幾個前提如下: 一、付出不見
「Dana怎麼辦,我要不要放棄?」 「為甚麼要放棄?」 「因為我很害怕受傷。」 害怕受傷,誰不是呢?害怕失敗、害怕沒錢、害怕不能被愛、害怕親愛的人死亡…這些恐懼,誰何嘗沒有?但是能夠成功、能夠擁有好的
對於愛情,我們嘴巴常常會說喜歡喜歡,但當我們嘴巴說出「我喜歡你」的時候,對方所認為的「喜歡」跟你認知的喜歡有一樣嗎?而當我們自己聽到「我喜歡你」的時候,對方所說的喜歡,跟我們自己認知的喜歡有一樣嗎?
「沒遇到適合的人」是一個大部分的人在找不到自己滿意的伴侶的時候常常使用的一個藉口。但是,通常這一類人,是不想面對現實的人,現在是幾乎人人都自由戀愛的年代,一旦戀愛自由化,也就會變得更殘酷(也就是會變成
男人其實是很單純、很好搞定的。那為甚麼許多女人會苦於男人不夠愛自己呢?其實很多時候,是跟自己過不去。我們容易被情緒給遮瞎眼睛,一旦情緒上來,什麼邏輯、講道理全部都不見,只剩下跳針跟令人傻眼的任性。我們
有人說過:「女人專情但絕情,男人多情而長情。」 女人愛的時候會付出一切的愛,可一但不愛了,就什麼都不剩了;男人愛的時候會東顧西盼,好像沒辦法將100%的心思放在妳身上,但就算這段關係結束了,這個女人卻
在感情的世界裡,一樣運行著所謂80/20法則,雖然到了適婚年齡的時候,就會像麻省理工所做的這個兩性實驗的結果,大多會找「跟自己分數差不多的」在一起。甚至延伸出了所謂「結婚」並非愛,而是「生活同盟」的概
在愛情中,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在不同狀況的時候會有不同適合的答案,甚至是同一個人,在不同地點、場合、事件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狀況發生,因為心,是變動的。我們會說,愛情中沒有對錯,只有合不合適,但,怎麼定義